标签:
风云程度也就是食客基础 |
分类: 史话 |
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辉煌的历史篇章,然而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也许大家并未知晓。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上面记载的大意是;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个子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却是很胆小的。”又当众侮辱他说:“你当真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那年轻人,弯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过去。满街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后来韩信跟刘邦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被封为淮阴侯。他报答了漂母,但并未报复那个屠夫,而是把他找来,叫他当了一名下级军官。
《史记》中对韩信受胯下之辱的这段文字的记载,我个人认为韩信有如渊海一般的气量;韩信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为了实现梦想而勇于承受现实中一切苦难的坚强人格。

胯下之辱
韩信贫穷时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韩信这家伙是个挺不靠谱的人,都混到蹭饭吃、钻裤裆的程度了,还有事无事的带着一把装装腔作势的佩剑,韩信为何能够忍辱负重受跨下之辱,而不怒杀屠夫小人呢?笔者分析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韩信意志消沉,不去摆脱自己的因境,而是随遇而安,苟且偷生,这就是所谓“胆怯”者。韩信幼年时因家里贫穷,所以衣食无着,想去充当小吏,却无一技之长,也未被录取。因此终日游荡,往往寄食于人家。他曾和亭长很要好,经常到亭长家里去吃饭,吃多了,也就惹得亭长的妻子厌烦。于是,亭长的妻子提前了吃饭时间,等韩信到的时候,碗已经洗过很久了。韩信知道惹人讨厌,从此不再去了。他来到淮阴城下,临水钓鱼,有时运气不佳,只好空腹度日。那里正巧有一个临水漂絮的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每当午饭送来,总分一些给韩信吃。韩信饥饿难耐,也不推辞,这样一连吃了几十日。一日,韩信非常感激地对漂母说:“他日发迹,定当厚报。”谁知漂母竟含怒训斥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谋生路,反受困顿。我看你七尺须眉,好似公子王孙,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几顿饭吃,难道谁还望你报答不成?”说完,漂母拿起漂絮而去。
二是韩信具有远大理想,这种人在自己未得志时即使被环境所逼而受辱,但能够以屈求伸,忍辱负重,把愤怒藏在心底,化作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人,其实绝非韩信不敢刺他,只因为他胸怀大志,不愿与小人多生是非,如果一剑把那小子刺死了,自己势必难以逃脱。所以,他审时度势,暂受胯下之辱。韩信其实是一个相当看重尊严的人,一直以来被命运捉弄,他没有多说什么,并非胆小,也并非逃避,韩信是一个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的人。
三是韩信装模作样的佩剑,是那个时代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剑在那时是一种贵族专享的礼仪配饰。也就是说,韩信维护的并不是佩带那把剑,而是维护自己远大的的理想。在秦汉时期,蹭饭——也就是做食客,在贵族,尤其是低等或者没落贵族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到处吃白食虽然可能会让韩信倍感压抑,但这仍然可以算是在贵族阶层中可以被认可的一种生活状态。而“失礼”——比如放弃自己的佩剑,和“无名”——比如随便拔剑杀人,才是身为贵族的他所坚决不能接受的!毕竟周代是个“礼法”社会,贵族的地位与荣誉统统都是以 “礼”为基础的!所以,贵族们为了维护这个作为本阶层存在基础的“礼”,就必须为他们的任何行为“正名”,没看以恢复周礼为自己终极追求的千古帝王师孔老夫子就一再强调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吗?而处在周末秦初这个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大变革时代的韩信,正是那个刚刚逝去了的时代的精神继承者,他的功业虽然建立在在秦汉时代,但他的精神却仍然活在那个早已蓬蒿满地的韩国宫廷,混饭吃了又如何?他仍然是大韩的贵族,大韩的王孙。所以,韩信在我们今天看来莫名其妙的佩剑情结,那是他们在那个权利下移的乱世,作为贵族最后的坚守,那把也许再无机会出鞘的剑,象征着“礼”,象征着他们的祖辈用鲜血甚至是生命捍卫了几百年,现在却已被践踏如残阳余辉一般的荣光与尊严。
综上所述,韩信能够忍辱负重受跨下之辱,而不怒杀小人就不难理解了。(刘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