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品水浒】梁山好汉为何“滥杀无辜”

标签:
草根美好生活现状正气 |
分类: 草根品水浒 |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梁山一百零八将这些人物,我们的读者都普遍抱一种支持或肯定的态度,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大快人心”,他们“除暴安良”的做法,“杀富济贫”的“好汉”行为,留给后人以“英雄”形象。可是在我们认真细致分析这些形象之后,发现隐藏在这些“英雄”行为之下的是大多数人的“滥杀无辜”甚至“人吃人”的残忍行径,这些不能不让人对他们“另眼相看”。书中所描绘的“英雄”行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是像一群丧失了良知和道德的“暴徒”所为呢?
人物塑造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直接地描写封建社会的矛盾。描写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地主革命斗争,展示了宏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场面。小说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历史真实——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由蔡京、童贯和杨戬等构成的一个最高统治集团,他们以亲属门客为党羽心腹,如梁世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之流,在他们的下面,则是一些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从上到下,狼狈为奸,残害忠良,欺压良善,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黑暗统治网……,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中,作者刻画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他们“仗义直言”、“义薄云天”。对抗那些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敢做敢为、肆意行事。就如同《水浒传》李逵所说:“也吃我杀得快活”。
《水浒传》人物塑造,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文化一贯提倡一种人格意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而这样的一种意识对人格的塑造有着很深刻地启导。儒家文化追求个人牺牲的精神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要求个人作出牺牲时,就能自觉自愿地以身殉道,舍身取义,孟子讲的“浩然之气”就是这样的宏大刚强的气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儒家文化反映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就有着这样的精神色彩:那些梁山“好汉”往往是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义无反顾的“为民除害”,甚至有些时候则不择手段。他们匡扶正义,是正义的化身,在读《水浒传》时,大家也时常被他们的行为所震撼,虽然有些行为让人不齿,但他们正义的行动往往又使得我们忽视了它的存在。《水浒传》中的“忠义”之事,就是施耐庵秉持的忠义价值观之表现。《水浒传》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也正是施耐庵儒家文化精神的体现。
儒家文化倡导顺从民意的政治话语被演变为一种无条件服从的权力机制,对人的命运造成了极大的扭曲和异化;那么出现杀人、毁灭的场景就不足为奇了。可见,儒家文化“权力化”导致人性反抗,成为他们“造反”的深刻原因,也成为他们重拾个人价值、权利的生存意识!《水浒传》在成书之前,也是经过口头流传到文人编纂的过程。这其中难免会加入很多个人观念甚至歪曲事实的成分,所以,《水浒传》中会出现很多无视生命价值的问题。而人物的塑造也表现出了他们身上严重的缺点,这些所谓的“好汉”被作者美化为“英雄”,这其中,带有很大的作者主观愿望。然而,除此之外,以历史的角度去发现,这些“草莽英雄”所处的时代环境,也是造就他们这样的行为、心理的主要原因。
政治腐败梁山好汉铤而走险。从水浒故事的一个侧面,我们看到的是种种杀人、抢劫、渎职等等犯罪行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社会现实,或者说,作者为什么在作品中反映出了这样的现状。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深刻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环境。作为《水浒》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它反映的是大宋末年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在宋徽宗时代,即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当时宋皇室衰颓、腐败。宋徽宗贪图享受,滥用坏人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又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状态中,人性被压制,,反应在他们的行为上,是他们欺凌弱小,追求刺激、享乐的本性。由于社会的压抑,这些人不得不铤而走险,采取反抗的手段对抗社会。梁山泊聚义的人中,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触犯律法,逃避处罚,被迫上山,如宋江、林冲等人。另外是自愿上山的,如王英、李忠等人。还有就是在起义当中被俘、劝降或被梁山施计赚取的的,如呼延灼、秦明、卢俊义、徐宁等人。有人认为:一部《水浒传》说的都是强盗逻辑。但我们分析之后发现的确有这样的道理:不少人是被社会和环境所迫,甚至最后胡作非为、图财害民,这已经与强盗相差无几。究其原因,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因素:官府的黑暗和腐败。如戴宗勒索囚徒钱财,稍有不从的,便要一百杀威棒伺候;但这“杀威棒”也不是不能。也就是说要向犯人们索要银子,那些犯人们也说:“若要使得好时,官营把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这便是法律的“明码标价”,这是对法律进行买卖交易、讨价还价。
再者,扬雄,石秀和时迁等人偷鸡、杀人、放火等等行为,也表现出他们充满“匪性”的一面。而其中原因除过他们本人的贪婪和鲁莽之外,官府的威逼和迫害也是重要的背景,像武松、林冲这样的人物,上山之前的命运可谓坎坷,他们的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林冲的为人的气量的描写是《水浒传》中的精彩之处,文本深刻地刻画了林冲性格的特点——极强的忍耐力!就是这样的一个凡事都能忍耐下去就忍耐的人。最终被高俅逼迫的走投无路。当林冲失去家庭和希望之时,当朋友背叛自己之时,他终于“爆发”了。此时的他已经嫉恶如仇,当我们看文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场面让读者感觉很“痛快”!“正是: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
而宋江等人打出的“替天行道”大旗,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可敬之处,但可曾想,在这样的美好“愿望”之下隐藏的是多么残酷的手段和心境!如李逵“一斧一个,排头儿……”的野蛮行径!
梁山好汉滥杀无辜是对黑暗社会的回应。宋江等人为了所谓的“聚义”、“同甘共苦”,聚集于梁山之上,希望过得“自由自在”、“快活”的日子,但他们大都拥有一身好武艺,而且脾气暴烈,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会闹事动手。他们这种“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道德观念也让他们为所欲为。说到底,这是一种不受任何道德、法律约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又是如何实现呢?这便是依靠他们的名义上的“打家劫舍”去赚取“不义之财”,而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天经地义的,或者说得更好一些叫做“杀富济贫”!菜园子张青就是这样的一例,为了一些小事,性起之时便把人家寺庙僧人杀光,并把光明寺一把火烧做白地!而李逵喝醉酒之时,尽是赖人家钱财不给,还要打人,而赌博去输了就去抢别人钱财。等等这些行为,让我们看清了所谓的“梁山好汉”究尽是一群怎样的人物。
这一点还可以从宋江要求招安之事看出。宋江想要告诉大家他之所以能够把这一百零八人聚在一起,除了众多兄弟的扶助,主要是上天保佑、上天的安排使原来的作孽有了合理解释;这实际上是为其招安做开脱之词。宋江其实也知道他的这一思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而且是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够接受的。于是,他时不时地提出招安的话题来,以各种手段让不赞成的人慢慢转变想法。从第一次招安的失败,一直到最后不断的“打点”上面的人物。终于得到皇帝准许招安的口令。
宋江为了招安的所作所为最终葬送了梁山兄弟的“大好前程”。不管宋江内心的最初想法如何,但其要求招安无非就是以做官的身份为兄弟们某出路,这种封建等级观念、官僚体制的观念最终成为他下定决心的“催化剂”,梁山一百单八将的下场必然是以悲剧告终!
梁山一百零八个人物的形象中,有从“好人”到“好汉”的发展过程的描写能体现个人生存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性特点,书中深刻地挖掘了好汉们的性格变化。比如林冲最终走上一条凄惨的道路,深刻的原因在于他所处环境的逼迫,他善良的性格与官场黑暗形成“反抗”,最终不得不“痛下杀手”……。好汉们不择手段“滥杀无辜”,正是对美好生活得追求和现实矛盾形成的,这是人物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