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风云】揭秘刘邦“军功封侯”不足之谜
(2013-03-22 10:01:56)
标签:
风云两个之谜张良猎人文化 |
分类: 史话 |
“封侯”是统称,一般指封爵。古代做官一般不能世袭,所以官员的后代也会落魄,有“富不过三代“之称。而封爵之后,能够世袭爵位,代代“吃皇粮”。所以封爵是当时人们的终极奋斗目标。
封侯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等。
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彻侯)、关内侯。列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
汉高帝得天下,大封宗室功臣,并约定:“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而汉制非封侯不得拜相。刘邦建汉之初封了十八位功臣一百四十五位侯。
汉初宰相:萧何(高帝相),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惠帝,吕后相),周勃、灌婴、张苍、申屠佳(文帝相)都是军人封侯拜相。
汉初的功臣封侯是凭“军功”封侯,“军功”乃奋勇杀敌的军功!假如你功劳卓著,但不是军功,那自然封不了侯的。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的曹参军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史记·灌婴传》记载的灌婴军功:别破军十六,降城四十六,定国一,郡二,县五十二,得将军二人,柱国、相国各一人,二千石十人。
《史记·樊哙传》记载的樊哙军功: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曹参、灌婴、樊哙的受封是因为立了战功,别人不敢议论什么,毕竟他们军功显赫。从刘邦起兵开始,诸将的军功都被一一记载下来,因功分封的时候也就理所当然了。
作为文臣的随何、陆贾,按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都是大功之臣,但在汉初,凭口舌所立的功劳不足挂齿。
我们再来看看汉初萧何、张良等人封侯时的状况。萧何封侯时,刘邦认为他功居首位,因而封他为酂(cuó)侯,封地也最多。功臣们一看,群起反对。这样的集体抗议对刘邦来说还是第一次碰到。大臣们说,我们身被铠甲,手执兵器,久经沙场,多者身经百余次战斗,少者也有好几十次,“攻城略地”,各有多寡,萧何他没有任何“汗马之劳”,没有打过一次仗,仅靠舞文弄墨,发表意见,如今论功反在我们这些浴血奋战的将领们之上,这是为什么(何也)?
我们当然了解,萧何的功劳绝对不在这些将领们之下,单就后勤保障这一条来说,已经是不可磨灭的功绩了。若是一两个功臣闹别扭提意见,倒还可以敷衍一下,但这次毕竟是集体抗议(功臣皆曰),不能不重视!
这集体提意见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对“功劳”的标准有着一致看法,那就是:一切以军功为衡量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众人的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
刘邦面对功臣们的集体抗议,是这样辩解的,你们见过打猎的吗?众臣回答,见过。刘邦又问,你们见过猎狗吗?大家说,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杀猎物的是什么?猎狗。发出指令要猎狗追杀猎物的是谁?猎人。你们攻城略地,奋勇杀敌,是有功之狗;萧何,则是发指令的猎人,是有功之人。更何况,你们追随我,多则两三人,少则一个人,萧何可是全族数十人都跟着我,这个功,怎么能忘!大家听了刘邦的辩解都无话可说了。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封侯时也与萧何一样——群起反对。《史记·留侯世家》里写道:“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张良未尝有战斗功。”这个“战斗功”就是军功!刘邦心里明白,按照军功封侯的标准,张良怎么也扯不上干系,索性亲自站出来为张良说话:“运筹策帷幄,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大家想想,就连萧何、张良封侯群臣都反对,可见汉初军功封侯的标准着实存在不足。西汉文臣陆贾成功出使南越国,使南越归顺大汉,不费一兵一卒避免的一场战争,可见功劳是显著的,但由于当时军功封侯的标准已定,使很多文臣失去封侯机会。
刘邦建立大汉初年以军功封侯顺应了功臣们的诉求,切实地巩固了西汉政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大家都知道,西汉初年军功封侯是一种权宜之策,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想要再立军功对每一位朝臣来说都是难上加难。因此,西汉的封侯制度势必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军功封侯是以军功大小来判定,这就必然会致使没有军功但对西汉政权的建立有过重大贡献的人,失去封侯的机会。(刘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