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悠扬品三国】三国时挟天子令诸侯最成功的是谁

(2012-10-19 10:05:09)
标签:

曹操

奉天

官渡之战

袁绍

毛蚧

分类: 品读三国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魏(曹魏)、蜀(蜀汉)、吴(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在三国时期,不论大小强弱,都必然有他独特的优势,方能得以生存发展,这似乎是不用怀疑的,这也是一种必然使然。

 【悠扬品三国】三国时挟天子令诸侯最成功的是谁

(三国时期的曹操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国初期政治优势之比较,曹操“挟天子”策略虽然提出是慢于袁绍,但行动却是快于其他军阀。多数人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军事生涯中的一步棋,而且是最成功的。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的谋士毛蚧给割据兖州的曹操一个重要的建议。毛蚧说: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业可成也。

即是说,在当时非常动乱的情况下,需要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来收拾局面。举眼望去,袁绍、刘表虽然实力强大,却目光短浅,成不了气候。要成就霸业,需要正义和实力,因此,应当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这里虽然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实质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是站在曹操的立场,将这个话说得好听些罢了。

曹操立即将毛蚧的建议交付众谋士讨论。当时的汉献帝经董卓、李傕之乱,虽已逃出长安返回洛阳,却连自己与群臣的衣食住房都无法解决。这样的皇帝,没有哪个看得起,说得不好听就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许多人反对毛蚧迎天子的建议。但是,荀彧却支持毛蚧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即是说,搞政治斗争,需要有一面正义的旗帜,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很多,现实也是如此,曹操就一贯是正义的代表,所以事业能够发展。现在天子在危难中,正是曹操不应错过的时机。应该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豪强,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

从各方面利益的权衡,曹操采纳了毛蚧和荀彧的建议,接手了汉献帝这个“烫手的山芋”。兴平三年(196年),曹操将被困于洛阳,衣食无着的汉献帝接到许县(今河南许昌),并改兴平三年为建安元年。曹操被封为大将军。于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曹操利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由于连年战争,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粮食极为缺乏,许多军阀都因为没有粮食而在战争中失利。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亦为了落实毛蚧“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曹操从建安元年开始在许多县招募流亡的农民,实行屯田。屯田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又逐渐种上了庄稼,残破不堪的中原地区的生产得以改变。史载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以后继续向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军粮问题的解决,保证了战争的供给。

曹操为了增强力量,广泛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他多次下求贤令,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其出身如何,都可以提拔重用。所以,在曹操的政权中包括了各阶层有才能的人,史书说他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在各地拥兵自雄的军阀中,曹操不失为一位较有远识卓见的人物。他的上述举措,为自己取得了牢固的地位。他正是依靠“挟天子”的优越政治地位、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一群谋士猛将的文武才略,才先后大破张绣、刘表联军,击败了在淮南称帝的袁术,擒杀了盘据徐州的吕布,占领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到建安五年(200年),发生官渡之战,曹操大破在北方唯一可以与其相抗衡的主要敌手袁绍,又乘胜继续北进。建安六年(201年),再败袁绍于苍亭。次年袁绍病死,袁氏集团发生内讧。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利用袁绍儿子袁尚、袁谭互相攻伐之机,袭取袁氏老巢邺城,占据了袁绍统治的地区。接着,曹操又平定乌桓,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

诚然,曹操的“挟天子”策略对他的发展并非是只有利而无弊的:在当时那种混乱的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割据势力是希望被朝廷管辖着的,更别说是被另外一个势力以朝廷的名义来管辖着,所以曹操“挟天子”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那些地方割据势力的“眼中钉”,而“挟天子”的本身又正好提供了最恰当的口实和证据,于是“汉贼”、“奸雄”等污蔑之词也接踵而来;对曹操借天子旗号的行为,有实力的军阀根本不认,所以袁术仍然称帝,袁绍发动进攻曹操的官渡之战,孙权、刘备在赤壁战中大败曹操;曹操势力大盛后,一些仍然忠心于东汉的旧臣对曹操日益篡权非常不满,如有大功于曹操的荀彧,便反对曹操进爵国公,二人从此貌合神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更有吉本、耿纪、韦晃等发动叛乱,都是其集团内部发生分裂的表现。但是,比较起来,这些“弊”与曹操成为三国创建时期最早奠定立国基础的强大势力集团之“利”,显然“挟天子”策略应该说是极其成功的。(刘昌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