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悠扬品三国】空城计并非三国诸葛亮的谋略计策

(2012-07-19 08:48:00)
标签:

文化

分类: 品读三国
    《三国演义》第95回描写: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立即作好大军撤退安排,并亲引五千军到西城搬运粮草。忽然飞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杀奔西城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队,已分一半运粮草而去,城中仅剩二千五百军士,战、撤均不可能。诸葛亮镇静自若,乃命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每一门仅用军士20人,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本人则披鹤氅、戴纶巾,到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身边仅有二小童,一捧宝剑,一执麈尾。魏军来到城下,皆不敢进。司马懿因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怀疑其有埋伏,立即下令退军。诸葛亮军因此化险为夷。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而非史籍,它所描写的诸葛亮空城计,并非史实。那么,历史上空城计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三国时期确实有空城计 诸葛亮所在的三国时期,史书明确记载的确发生了数次空城计。据《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记载:赤壁之战后,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吴将黄盖在武陵开城门拒敌之计与空城计所不同的是贼半入,乃击之;但因其众寡,自以不敌,因开城门又与空城计相类似。
    据《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得知曹军积蓄军粮于北山下,遂命黄忠前往偷袭,以赵云屯兵于侧,策应黄忠。黄忠过期未还,赵云率数十骑出营迎视,正遇曹军扬兵大出。赵云且战且退,(曹操)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据《三国志·吴书·朱桓传》记载:吴黄武元年(222),魏将曹仁欲取濡须,却佯说要攻羡溪。吴濡须都督朱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间。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日: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曹仁以为朱桓没有防备,盲目攻城,被打得大败。
    据《三国志·魏书·文聘传》注引《魏略》记载:魏黄初七年(226),孙权领五万众围文聘于石阳,时逢大雨,石阳城崩未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日: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关于此次空城计,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因其与本传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余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的记载有差异,故怀疑文聘敕城中人不得见,自卧舍中不起可能是当时魏人的故事传说,因而在引注这条资料后特别说明:《魏略》此语,与本传反。

    诸葛亮空城计"史载有分歧。裴松之不仅对文聘空城计提出了疑义,他更对所引《蜀记》所载诸葛亮空城计提出了驳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郭冲三事载:(诸葛)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十二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裴松之是不相信这段记载的。他认为,考察史实,诸葛亮从来没有在阳平关拒守魏军,司马懿也没有到阳平关与诸葛亮交过战。诸葛亮初屯阳平关在蜀建兴五年(227),那时司马懿正以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而屯于宛城,两人相距一千多里以外,当无可能进行交兵。司马懿后来对诸葛亮用兵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蜀建兴八年与曹真等三路伐蜀,他由西城进军丹口,遇雨班师,双方并未接触;另两次是诸葛亮最后二次北伐时,他在魏境的祁山与渭南相拒,足迹亦未至阳平关。从情理分析,司马懿既举兵二十万,又知诸葛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再者《魏延传》明说: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尚不许魏延为万人别统,阳平关又是他伐魏战争的重要基地,岂可能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仅以轻弱自守。尤其这番话是郭冲对司马懿之子司马骏说的,而对子毁父,理所不容,更何来司马骏慨然善冲之言?所以,裴松之断定:此书举引皆虚。[1]
    不能说裴松之对诸葛亮空城计记载的驳斥没有道理。但是,裴松之既然将这条资料选辑于《三国志》注中,就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根据。
    三国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有关三国的许多史料、传说被发掘出来,记载诸葛亮的资料相当丰富并且活跃。南朝刘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对当时的异闻深感每多舛互:有的是纰缪显然,言不附理;也有的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究竟是史实还是传闻已经判不能断[2]了。这些情况既指整个三国史料而言,亦包括诸葛亮的资料在内。
    既然那时就已经深感有些资料判不能断,那么裴松之的驳斥就仅是一家之言,对该资料采用选注,而不是淘汰的这一引注的事实,仍然表明了对该资料的重视;换句话说,即该资料所载之事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以裴松之对诸葛亮空城计资料的驳斥而言,以诸葛亮不让魏延万人别统证明不可能派魏延率大军,就显得武断了些。因为,诸葛亮虽然因谨慎而不许魏延万人别统去行子午谷奇谋,但却是将魏延视为大将而让其多次领军出战的,如建兴八年遣魏延率军西入羌中,大破郭淮即是明证。
    所以,有关诸葛亮空城计的记载,宁可存疑而不宜断然否定。

    历史上空城计”并非都发生在三国广为传布诸葛亮空城计的是产生于元明时代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创作者,之所以要绘声绘色地描写诸葛亮空城计,除了要状诸葛之智外,想必是受到了历史上诸多空城计的影响。因为到此时,历史上已经发生的空城计,除前举三国时期的几次空城计外,还有很多。
    据《春秋经传集解》卷三鲁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66年秋,楚令尹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秩之门。郑示楚以闲暇,县门不发,楚言而出。子元认为郑有人焉,不敢进,等诸侯援军一到,楚师夜遁
据《晋书·刘琨传》记载,西晋末怀帝永嘉年间(304年-313),刘琨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记载,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十一月,“()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部下不解,以为是轻敌。萧承之说: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记载,隋恭帝义宁元年(617)五月,突厥数万众寇晋阳,轻骑入外郭北门,出其东门。(唐公李)渊命裴寂等勒兵为备,而悉开诸城门,突厥不能测,莫敢进。
    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吐蕃寇陷瓜州,瓜州刺史张守珪领余众修筑州城,板堞才立,贼又暴至城,城中人相顾失色,……守珪日: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贼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琏纵兵击败之
    据《十国春秋》卷七《周本传》记载,五代吴高祖天裙十五年(918)七月,闽、楚、吴越将兵二万攻信州,信州兵不满数百,逆战不利,吴越兵围信州数匝。信州刺史周本命启关,张虚幕于门外,召僚佐登城,数作乐宴饮。飞矢雨集,略不为动。吴越疑有伏兵,解围去。
    以上所举,仅是《三国演义》成书前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空城计。它们为《三国演义》创作提供丰富材料,所以说“空城计”并非三国诸葛亮的谋略计策。(刘昌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