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朝风云】汉武帝为何独尊顽固保守的儒家学说

(2012-03-13 09:57:34)
标签:

汉武帝

独尊

儒家

学说

文化

分类: 史话

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8月10日(农历汉文帝后七年七月初七),公元前141年3月21日登基。刘彻的母亲王娡进宫前曾嫁作金家妇,生有一女。刘彻的外祖母听了算命的话,将她从金家带走,进与皇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公元前87年3月29日(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十四))。


【汉朝风云】汉武帝为何独尊顽固保守的儒家学说

汉武帝

 

在汉武帝之前的汉朝,主要尊崇老子和庄子的黄老学说,而到汉武帝时,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国力渐趋强盛,但中央集权又受各分封诸侯国所威胁。这时就需要一整套的上层建筑,和一套广泛的哲学体系来统一思想。于是汉武帝便招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东西。

他下诏各郡县,举荐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董仲舒是广川(在今河北省枣庄县境内)人,是个精通儒家学说的大学问家,在景帝时做过博士官。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政治上的需要,改造了由孔子创立、经孟子发展的儒家学说,并且把各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等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学说变成了一种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论。他在汉武帝下诏举荐“贤良之士”的时候,向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箫”的建议。意思是说:“天是有意志的,人世间的事物,是按天意存在和变化的。皇帝是天皇的代表,皇帝的权力是天皇授予的,人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他还说:“诸子百家的学说妨碍皇帝的绝对权威,只有儒家学说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统一。”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建议很适合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想重用董仲舒。可是,他的祖母窦太后崇信“黄老学说”,极力主张清心寡欲,无为而治,武帝不敢得罪祖母,只好让董仲舒去做江都相。后来他又改任窦婴为丞相,封赵绾为御史大夫,这三个人都是儒家的支持者。

年轻的汉武帝登基不久便搜罗了这么多人才,早已为他的祖母窦氏所不满,窦氏便加紧了对朝廷政事的控制。御史大夫对武帝说:“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不宜再多管朝中之事。”不料这话被窦太后知道了,便大发雷霆,立即逮捕了赵绾和王臧,二人被迫自杀。并罢免了丞相窦婴,责备武帝误用匪人,引他不孝,武帝拗不过祖母,眼睁睁地看着一班大臣遭到贬斥和杀戮,却也无计可施。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了,21岁的汉武帝开始独立处理政事。他先后把窦太后安排的丞相、御史大夫等都罢免了。下令在政府里设置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在五经博士下面设置了50名弟子。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考试,五经中能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优良的还可以做大官。后来,博士弟子的人数增加到3000人。依靠儒家学说做了官的人,自然会按董仲舒那一套理论,来帮助汉武帝治理天下,用儒家学说来教育后代。从那时候起,儒家学说几乎完全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整个的思想文化领域。这便是历史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术从私家学者的书斋走进了汉朝的最高学府-太学,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把"五经"作为教育的中心.

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来说,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它把君权神化了,把战国以来诸子百家自由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的权利剥夺了。后来,各个王朝的统治者又不断对儒家学说作了补充和发展,使它更适合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学说越来越落后于时代,成为一种顽固保守的学说。(文/刘昌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