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衣刘邦率性诗才成就帝王真情佳话

(2011-12-20 09:22:21)
标签:

刘邦

率性

诗才

成就

千古

分类: 史话

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因为定都长安,后人为了区别于刘秀建都洛阳的后汉,史书上称为“西汉”或“前汉”。
  刘邦性格豪爽,对人很宽容。他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汉高祖刘邦的人格品质,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刘邦事功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是说他拯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对刘邦的非难,或始于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到了《厚黑学》风行之后,刘邦二字简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至今未有改观。

刘邦被视同无赖小人,甚至被说成是厚脸皮、黑心黑的代表人物。这样的“刘邦”,是被抹黑、扭曲、丑化了的刘邦,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刘邦。真实的刘邦,是富有孝心、爱心、人性的宽厚之人。

刘邦并非人们心目中不通笔墨的文盲,其文化修养是相当高的,刘邦的才情,《史记》、《汉书》等史书里虽然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但是,最能直接充分看出刘邦才情的,则是他本人所做的两首诗歌。刘邦平生做过几首诗歌,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留存至今的只有两首:《大风歌》(《史记》又名《三侯之章》)和《鸿鹄歌》(《乐府诗集》作《楚歌》)。诗都不长,现录如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鸿鹄歌》) 

以上两首诗歌,都堪称优秀之作,因为它们都饱含着一代开国君王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是普通人所无法切身体验的;有过切身体验的人,又往往缺乏刘邦那样的率性和诗才,无法形诸笔墨。帝王、率性、诗才,必得三者兼备,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可见,这两首诗歌是多么难得。 

《大风歌》表现的是刘邦初得天下时心中的忧虑。诗歌作于公元前195年10月,距离刘邦正式称帝已经有八个年头。这八年里,先后有燕王臧荼、项羽旧将利几、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相国贯高、赵相国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人的谋反事件。虽然这些谋反事件都被刘邦一一解决了,平定了,但是,这些叛乱事件对于刘邦的心理打击无疑是相当沉重的,使他感到自己的江山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击溃黥布主力军队之后,刘邦命令手下将军继续追击,自己则率领一部分军队返回长安。路过老家沛县时,刘邦在招待家乡父老的筵席上感慨中来,做了这一首诗。为了更好地宣泄郁积心中的情绪,刘邦还组织了一个由120个男子组成的合唱团,在一次宴会上演唱,刘邦亲自击筑,亲自领唱,120个男子给他帮腔。唱完歌后,刘邦意犹未已,离开席位跳起舞来。慷慨伤怀,留下了好几行眼泪。像刘邦这样,做了皇帝,依然能够在家乡父老乡亲面前袒露自己的心迹(他说自己是“游子”,“游子悲故乡”),古往今来,似乎没有第二人。 

《鸿鹄歌》表现的是刘邦对于宠妃爱莫能助的无奈心情。因为太子(日后的惠帝)刘盈为人仁弱,刘邦觉得不像自己,也因为刘邦宠爱的戚夫人日夜啼哭,一再要求,刘邦先后多次想要把自己跟戚夫人所生的赵隐王如意立为太子。但是都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没能如愿。公元前195年,因为在征讨黥布时受了重伤,刘邦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更换太子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他准备在一次宴会上,宣布更换太子的决定。不料,宴会开始的时候,太子站在旁边服侍,当时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商山四皓”(四位年过八十、须眉皆白的隐士)意外地出席了宴会,并且都身着盛装,站在太子背后。祝酒一结束,他们就立即离开了。刘邦目送四位老人离去,叫过戚夫人,指着他们的背影对她说:“我想更换太子,但是那四个人帮助现任太子,羽毛丰满,我已经无能为力了。”戚夫人一听这话,就料到了自己日后的悲惨命运,顿时哭了起来。刘邦没有办法安慰自己深爱的女人,便让戚夫人伴舞,自己唱起了这一首《鸿鹄歌》。 

刘邦的率性、才情,跟他的帝王地位与身份非常不相称;刘邦的行为,令人感觉不爽。但是,深长思之,又不难发现,刘邦的才情,给他带来了更加长远的利益。大汉400余年(其中包括东汉的195年),国家繁荣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其后一千多年里的人们都引它为自豪,所有这些,都跟刘邦这个开国皇帝的率性、才情有极大的关系。(湖南刘昌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