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孔子的伯乐到底是谁?

(2011-12-08 09:31:08)
标签:

圣人

孔子

伯乐

到底

是谁

文化

分类: 草根声音草根讲坛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3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圣人孔子的伯乐到底是谁?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孔子生了孔鲤,字伯鱼,活了50岁。 孔鲤生了孔及,字子思,活了62岁,著作有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韩愈说得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同理,任何一个没有背景的人能够成就功名,其背后必定有一位或者一位以上伯乐。比如说,盛唐大诗人李白的诗名,离不开贺知章的“惊为谪仙人”;晚唐小诗人项斯的诗名,离不开杨敬之的“到处逢人说”。

 

或许有人会说,老子是孔子的伯乐。因为,孔子年轻时曾经带着弟子南宫敬叔和一个仆人乘一辆两匹马拉的车,到周都洛阳向时任皇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请教礼仪问题。请教完问题,临回鲁国之际,老子送了孔子四句话,其中前两句是:“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其中的“聪明深察”和“博辩广大”,不妨看做是对孔子的褒扬之词。“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从周都回到鲁国,学生数量有所增加),大约跟老子的这个褒扬不无关系。但是,老子与孔子的关系,基本上是师生关系,孔子拜访老子,相当于短期进修,或者说,孔子到老子那里做了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也是老师对学生的勉励、训诫口吻,并非直截了当的褒扬之词。

 

事实上,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记载了孔子伯乐的名字,他就是鲁国大夫孟釐(僖)子。早在孔子十七岁上,孟釐(僖)子一次生病(一说病危将死)的时候,交代儿子懿子:“孔子是圣人商汤的后代,他的六世祖孔父嘉被杀之后,他的五世祖跑到了宋国。他的祖先弗父何本来可以继承宋国诸侯之位,但是他让给了弟弟厉公。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由于先后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元老,言行更加恭敬有礼。就像鼎铭上所说的:一朝受命,肩膀高耸;两朝受命,弯腰收胸;三朝受命,低头缩手,循墙而行。因此,别人也不敢欺凌。鼎中煮糊糊煮米粥,日常生活很节省。孔子祖先就是这样恭敬有礼的人。我听说,圣人后代,即使不做大官掌大权,也有品德高尚明白事理的。现在孔子年纪轻轻,却喜欢研究礼仪,大概就是这种品德高尚明白事理的人吧。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拜他为师!”果然,孟釐(僖)子死后,懿子就和鲁人南宫敬叔一道,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

身为鲁国大夫的孟釐(僖)子,对年方十七岁的孔子作了如是肯定和评价,并且于病中嘱托儿子自己死后要拜孔子为师,这无疑是孔子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使孔子从此走上收徒教学的道路,使孔子踏上通往名垂千古“至圣先师”的道路。

 

我们知道,孔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已经去世,由年轻母亲徵在独立抚养。单亲家庭长大的孔子,“贫且贱”,即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孔子虽然从小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之处,跟小伙伴玩耍,玩的不是尿尿和泥巴、过家家扮新郎官之类,嘻嘻哈哈,而是陈列俎豆举行祭祀仪式,神情严肃。但是,这对提升他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帮助。有一次,鲁国大夫季氏举行宴会,款待士子(读书人)。孔子腰里别着经书(一说孔子因为母亲去世腰里扎着白绢)就去了。结果,被季氏家臣阳虎(货)拦住,说什么:“季氏款待士子,但不敢款待您。”这一次被阳虎拒之门外,对孔子心理的伤害打击是很大的。孔子日后能到季氏家担任仓库管理员,走上仕途,孟釐(僖)子的赏识当有一定的关系。说不定,根本就是孟釐(僖)子推荐他去的。

孟釐(僖)子对于孔子有如此知遇之恩,但是未见孔门弟子言语之间偶尔提及,亦未见后人津津乐道,跟贺知章之于李白、杨敬之之于项斯形成鲜明的对比。个中原因,耐人寻味。也许孔门弟子和崇拜孔子的后人,是出于维护自己心中偶像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光辉无比的形象的需要。由此可见,孔门四教,感恩教育方面有所不足。(湖南刘昌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