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祝愿所有的博友:
新春愉快,万事胜意,梦想成真!
【本文参加了新浪博客2011春节大拜年活动--晒晒自家的过年习俗 希望来访的博友多多评论 多多支持 湖南刘昌春会尽最大能力一一回复】
苗乡新年七大交响乐
交响乐之一:打糍粑
“打糍粑”。麻阳苗民每年自己都会栽植一些糯米,收割晒干后放至腊月,在腊月选择吉日,通过泡米,淘米,蒸米,最后放入“瓷坎”用真木做成的“坎锤”揉打成糊状,拧成圆陀压扁,涂上蜂蜡,制作成圆形糍粑,寓意家人年年团圆,风干后用水缸装满春水存放,以备新年和以后食用。打糍粑时会选择吉日,请来族人,打好第一“瓷坎”糍粑后,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参糖黑芝麻粉、三碗糍粑放在神龛前祭拜,此后一族人围在一起品尝一年的新糍粑,场面十分热闹。


交响乐之二:杀年猪
杀年猪是在年前腊月进行的,杀年猪很讲究的,一般来说,要看日子,不能乱杀,乱杀年猪家里有可能不利顺。以前,苗民生活贫困,很多人家里没有年猪杀,也杀不起年猪,所以谁家有年猪杀说明这家人在村里算富裕的,“杀年猪”时还会请一些亲朋、家族来吃一顿,俗称“吃泡汤”。并送1-3斤猪肉给他们,让大家分享盛年喜悦。现在苗民生活已大为改观,杀一头年猪,已不成问题。如今,腊月时分,尽见磨刀宰猪的情景。同时腌制腊肉,制作“腊鸭”、“腊鸡”、“腊鹅”等多种年货。


交响乐之三:唱花灯
麻阳花灯,它源自唐、宋时期,是一门古朴、典雅、欢快、活泼集歌、舞、戏表演为一体的民间歌舞艺术,它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是麻阳民间艺术的奇葩。全县每个乡镇几乎都有花灯戏班子,从腊月开始,戏班子就开始忙碌起来了:扎灯笼、招弟子、练技艺……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花灯戏班子一行10余人举起“神灯”,提起灯笼,敲锣打钹,走村串户,到家家户户玩灯拜年。
传唱了千百年的麻阳花灯,又常被人们称之为“跳灯”、“摆灯”。“摆灯”时,由1-2人老者掌调领唱,其余人帮腔,四至八个少男少女摆着或跳着各种舞姿,其中一半扮演“赖花子”,一半扮演“灯姑娘”。赖花子头包彩帕,身穿滚花对襟彩衣,腰系彩带,开着花脸,演唱时,蹲成“矮子桩”,跳起“蛤蟆步”,甩起长袖舞,动作滑稽,逗人喜爱。灯姑娘,头戴凤冠,身着彩裙,手拿花扇。演唱时,跳着成套的优美步伐,有风摆杨柳,双手种油麻等,种类繁多,变幻无穷。
麻阳花灯的表演形式多为二人转式(赖花子--花姑娘)的花扇舞。花扇是最主要的道具,赖花子边跳边摆,表演各种特技动作:边鱼上滩、老猪娘拱苕、野猫上树等;花姑娘配之以扇舞,扇法种类繁多,变幻无穷,舞姿刚柔相间,翩翩迷人。伴随这些动作而起的音乐,多属民间小调,高亢、明快、婉约、抒情、具有浓郁的苗乡气息,优美动听得很。

麻阳花灯演唱的内容丰富多彩。其灯词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有唱庆贺春节的、有唱道德风尚的、有唱爱情生活的、有唱祝福祝寿的、有唱国家大事的。
花灯戏班子进了村寨后,先到各家各户去串门跳灯拜年,所唱灯词,一般因地制宜。演唱“六送”为多,即《送财》、《送喜》、《送寿》、《送子》、《送福》、《送报》。如在《送福禄寿喜》中唱道:
“正月里,兰花开,我给贵府送福来,一家大小都受福,福泽绵绵如东海。二月里,桃花开,我给贵府送禄来,一家大小都受禄,禄位高升登八台。三月里,桐花开,我给贵府送寿来,一家大小多有寿,寿如彭祖八百载。四月里,银花开,我给贵府送财来,一家大小多得财,财源滚滚进门来……”
一个村子所有人家唱完后,全院子中的人与戏班子一齐来到村寨里最宽敞的大坪里,演唱最热闹的、最精彩有各种武功技艺表演的《二十八宿打銮》。这时,大锣大鼓一齐敲响,全体表演者一齐登场,赖花子和灯姑娘将所有的花灯特技如栽天竖、打飞筋斗、蛤蟆担腰、拱桥观花等一一亮出,演者全身心投入,观者看得如痴如醉,手掌拍得通红,几个老者伴着锣韵味十足地演唱《打銮》:
“一支官弓走南洋,两国相争楚霸王,三顾茅庐诸葛亮,四马投唐小奉天,五里麦城是关羽,六国苏秦恨商鞅,七国林通来渡海,八仙子弟下教场,九里三千活葬母,十大功劳武艺强……”
这时,戏班子与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里。

交响乐之四:玩龙灯
中华民族素有舞龙灯的习俗,麻阳苗乡人们也极爱玩龙灯,并且玩起来同样别有一番独特的苗乡风味。
龙灯,麻阳又称为舞龙灯,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玩龙灯的习俗。麻阳龙灯的龙头龙尾由心灵手巧的民间老艺人用竹编、纸糊、彩画而成,龙身用竹编和布缝制而成。龙的长度节数不等,有9节、22节,也有48节长龙的。上麻阳的龙头略偏大些,下麻阳的龙头略偏小些,前者舞起来气势磅礴,刚劲有力,雄伟气魄足;后者舞起来轻快活泼,龙腾虎跃。
苗乡舞龙的套路可分为“举龙礼”、“戏珠宝”、“龙穿花”、“龙绞水”、“龙打团”等。舞龙时龙灯前有一耍宝者,手持彩宝表演各种民间舞蹈、武术动作,耍宝者戏龙起舞,舞龙者视耍宝者动作而动作,舞到一定时刻,耍宝者自行停止,舞龙头者再带领全龙巧妙地在宽敞的场地中完成“龙绞水”、“龙穿花”、“舞四方”、“龙打团”等整套舞龙动作。舞龙能否展现出“龙戏珠”、“龙绞水”等优美雄姿,能否吸引住观众,主要靠舞龙头者的高超技艺和舞龙尾者的机智灵活、滑稽逗乐动作,当然也需要多个舞龙身者的环环紧跟,方能舞出使人一饱眼福的“龙穿花”来。


苗乡人们素来喜欢接龙灯,常把龙灯比做为“正喜神”,接灯者都会主动鸣放鞭炮迎送,家家户户敬茶、煎糍粑、摆糖果、封红包以接迎龙灯,户户人家祈求家发人兴、驱邪避瘟。
在20多年前,龙灯队伍还要在村子中一最宽敞的大坪中欢迎全院子中的人用鞭炮来“烧龙灯”,舞龙者也不怕大家用大炮、鞭炮来“烧”、来“炸”,在烟雾缭绕的惊天巨响中展示着自己的勇武与机智灵活,在全院子人尽情地玩了一个痛快后,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用大封大封的鞭炮送龙灯出村。只是如今的鞭炮、大炮太厉害了,为了舞龙者的安全,已不再允许“烧龙灯”了,我们再也欣赏不到这一热闹景象了。
龙灯表演完毕,女人们和小孩子争先恐后跑到龙头下面去扯“龙胡子”,她们把扯回来的“龙胡子”扎在自己小孩子的手上、脚踝上,让龙保佑孩子们不生病、得已健康成长。
苗乡的龙灯从正月初一舞到正月十五。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有龙灯的村寨还要举行烧龙灯活动,几位年长者端着煮熟的猪头和刀头牙盘,先到龙头前烧纸,舞龙的队伍依次把自己舞的部分从火焰中穿过,把龙灯身上那层纸膜烧掉,但还保留着骨架,烧完之后再把“龙衣”脱下来,放到火上烧掉,让龙“升天”。在一阵热烈的鞭炮声中,再由今天回娘家的女儿为其献上新的“龙衣”(即布匹),为下一年的龙灯制作做好准备。龙灯烧完了,意味着新年已经结束了,大人们要开始忙一年的阳春了,孩子们又要准备开学了。

交响乐之六:扎灯
“扎灯”。腊月份,村里的老艺人,就会为了过年忙碌起来,要采集纱布,竹子、杉木、涂料、彩纸、布匹、浆糊等原料、制作龙灯、花灯、狮子灯、蚌壳灯、彩龙船春节娱乐器具。

交响乐之七:民俗大餐
正月初一,在锦江广场组织麻阳民俗民族文化联演会场,15个民族民俗文化节目让人们尽收眼底。在农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希望更多的民族演艺队到家里来送福闹春,全县有花灯、龙灯、...蚌壳舞、霸王鞭、傩堂戏、狮子舞等300多支民族文化演艺队伍活跃在苗乡的山山寨寨,较往年的队伍多规模大,村民出门就能见到民族文化演艺队的影子,民族民俗文化闹春活动延续至正月底,使全县人们陶醉在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