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仪习俗(11):湘西麻阳六大人生礼仪习俗
(2010-06-26 10:03:54)
标签:
部落集团长辈晚辈九黎蚩尤麻阳文化 |
分类: 湘西人生礼仪习俗 |
湘西麻阳六大人生礼仪习俗
苗族始祖蚩尤的九黎部落,之所以被儒家“正统”斥为倡“乱”、“乱德”、“无道”,是因为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集团先于“正统”炎、黄部落集团进入农耕文明,率先突破了原始氏族社会的一些道德规范和习俗观念,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没有与儒家要求的“正统”伦理同步,形成了“有族长无君长,有贫富无贵贱”的主体社会伦理体系,从而成为和儒家“君君、臣臣、亲亲”伦理观念水火不容的“异端”。然而,正是苗族传统的“有族长无君长,有贫富无贵贱”的伦理理念,造就了苗族一脉以“和”为核心特质的社会伦理体系。
1、尊长敬老的传统礼仪。
在麻阳,老人和长辈普遍受到尊重。按麻阳传统习惯,凡晚辈见长辈,无论男女、陌生或熟识,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使用相应的尊称;晚辈行路遇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并让路;晚辈正坐着,长辈至,必须立即起立让座,且眼睛平视、双手放下、以一定的称谓相称,称呼完毕才能辞别或坐下。凡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使用相应称呼相称。凡长辈见晚辈,一般要点头,使用相应称谓相称。
日常生活中,长者做事,少者帮忙;在长辈面前,说话要轻言细语,谦虚诚恳;有老人在场,晚辈不得翘“二郎腿”;娶亲嫁女,长者先入席开杯;吃鸡(鸭、鹅)时,将鸡(鸭、鹅)头敬老人;每年栽田时,请长者或老人先“开秧门”,等等,都是麻阳民间世代传袭的礼节。
2、重情讲义的处世礼仪。
坦诚待人,重情讲义,是麻阳人的处世原则。湘西南一带流传:“宁愿和麻阳人砍刀,不愿与沅陵人相交。”说的就是麻阳人与人交往时不留城府、真诚相交的民族个性。麻阳民间还流行一种“打老庚”,又叫“认同年”的习俗,即同性别同辈之间,在交往中感情相投,甚至一言投合,便“祭天地而称兄弟,携手饮酒,共舞同歌,虽为老庚蹈汤赴火,义不辞也”。当然,麻阳人也笃信“你重我一寸,我敬你一丈”的处世信条,对于薄情寡义、两面三刀的欺骗行为,处理时从来都是干脆利落的,正应一句民间俚语:“门槛上砍狗卵——一刀两断”。
3、互助互让的生活礼仪
在麻阳人看来:“坐在一块土,就是一屋人。”谁家有事相求,同亲同族同寨的人都会主动帮忙;同村同族谁家起房盖屋,寨上红白喜事,大家都自动来帮忙,主人只管酒饭,不付工钱;谁家有人生病或遭遇不幸,人们都闻讯而动,相互转告,送钱给物,探望问候;对于老弱病残和孤寡老人,人们也都乐于帮助。
4、热心公益的社会风尚礼仪。
麻阳民间流传:“多做好事积阴德,不图今生图来世。”人们大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村寨附近逢坳必有歇脚凳(多为石板),供行人休息;路边多引泉掘井,供行人饮水;岔路口多立“挡箭碑”刻写路径去向,为行人指路。出于“积阴德”的传统思想影响,凡结婚多年未生育的家庭,多择日于凌晨时分,在村中或家中老人的带领下,或到村边溪头、大路豁口架设桥梁,或到附近大路修缮残破的路面,据说第一个路人念叨“修路架桥,子孙大条”后,就会喜得子嗣,这也是麻阳民间修路架桥情况比较普遍的原因之一。每遇重大活动(年节跳花灯戏、划龙船等)或较大的工程(如修路架桥等),都是人们自发出人出钱,并多刻“公德碑”以铭记。
5、尚勤鄙懒的传统美德礼仪。
麻阳地理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多山的环境造就了人们崇尚勤劳、鄙视懒惰的社会意识。107岁的寿星唐玉梅,五世同堂,子孙孝顺,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煮饭、洗衣服、经营菜园;“阳春(庄稼)要好,手勤肥饱”,“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等民间谚语,都印证着麻阳民间崇尚辛勤劳动持家的伦理观念。
6、礼让尚客的古朴民风礼仪。
有客人至,主人马上起立移凳让座,倒水递茶,特别是至亲或远道贵客,不论亲疏,必杀鸡宰鸭煎蛋,或拿出家制腊肉、坛中腌鱼腌肉,尽家中上好菜肴置酒席热情招待。杀鸡(鸭)待客时,鸡(鸭)头、心肝都夹给客人吃。宴请要让客人坐上席、主席。客人离开时,主人常送糯米饭,或蒸熟的鱼、肉、鸡和蛋,让客人在路上做“点心”(午饭),不致路途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