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麻阳花灯(七):花灯与巫傩文化的融合

标签:
花灯傩仪阳戏傩堂戏巫傩麻阳文化 |
分类: 湖南非遗-麻阳花灯 |
清代中叶开始,麻阳花灯艺术活动的形式开始发生变化,即除了村寨灯班群众性、自娱性的新春演唱以外,还出现了一批配合当地巫傩活动进行演唱的职业民间花灯艺人。麻阳苗族所在的五溪地域,古来巫风盛行。
明代初叶,大量江西汉族移民来到了这里,带来了原本产生中原汉族地区的“傩”。外来汉族的“傩”和本地苗族的“巫”,同工异曲,颇多相近之处,它们一拍即合,融合成为后来这里广为流传的“巫傩”。到了清代中叶,巫傩在麻阳已是遍地开花,为这里的苗、汉同胞所共同信奉。巫傩主要的傩仪是“还傩愿”。巫师班同时是戏班,巫师又同时是民间艺人。巫师班在还愿傩的同时,要演唱戏曲。他们配合傩仪演出的戏,一种演阴间的鬼神,称为阴戏,即傩堂戏。另一种演的是阳间的凡人,称为阳戏。
据资深的花灯艺人介绍,早年的花灯,是只在新春演唱的。后来,行傩人家在求财、求寿、求喜时,需要较傩堂戏和阳戏演出时更为热烈、欢快的气氛来助兴。而当地流行的花灯演唱,正是具有这一特征的。于是花灯艺术开始进入巫傩,成为巫傩的艺术形式之一。花灯进入巫傩,使麻阳花灯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一批职业的花灯艺人应运而生,为花灯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证,就这样麻阳花灯在苗乡生长得更加根深叶茂。村村寨寨有灯班,使花灯得到最广泛的普及。
在麻阳、村寨灯班请巫师班的职业花灯艺人传授技艺,是常有的事,由于花灯艺人与巫傩的结合,业余艺人走向职业化,职业艺人在对花灯艺术进行规范和提高之后,又对业余艺人进行指导,再让优秀的业余艺人走向职业化……就这样的循环往复中,麻阳花灯的表演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