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俗风情(1):湘西麻阳苗族岁时佳节记趣
(2010-01-11 17:18:15)
标签:
习俗花灯粽子年猪年饭麻阳文化 |
分类: 湘西锦江民俗风情 |
中国苗族网:湘西麻阳苗族岁时佳节记趣
文/刘 昌 春
麻阳地处湘西边陲,苗乡儿女世世代代生息于锦江之滨,繁衍于群山之麓,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灿若星河的特色民族文化,岁时佳节记趣就是其中最为亮丽的民间习俗。
麻阳岁时佳节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它广为流传于苗乡的山山寨寨,是苗民喜怒哀乐的心声表达,为城乡苗寨老老少少喜闻乐见。麻阳苗族岁时佳节习俗表现出的民族文化特性尤为明显。
一、春节习俗。
围绕着春节,麻阳苗乡历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玩花灯、舞龙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意在干净整洁的迎接新春佳节。
2、守岁。除夕之夜,苗乡人民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贺来年有个良好的开端,这叫守岁。它是麻阳苗乡历代相传有其积极意义的习俗。在麻阳苗乡,除旧布新之际,苗民燃烧旺火,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守岁”是苗乡人民最富浪漫情感的一幕,也是苗乡人民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3、贴春联、挂年画。春节到了,麻阳苗乡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挂年画给节日增添浓郁的气息。至今麻阳苗乡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的习俗。
4、放鞭炮。放爆竹庆贺新春,历史悠久。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今天,我们放爆竹虽有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之意,已没有什么迷信的色彩了。
5、拜年。是麻阳苗族的传统习俗,每逢新春佳节,红梅飘香,至爱至朋,同事战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很有那么一股子“人情味”。
6、跳花灯。新春跳花灯是麻阳苗族的一种习俗,“麻阳花灯”现已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遗名录,每年春节期间正月十五日以前,每个村寨的灯班,挑花灯而夜行,至邻近,乃至数十里外的村寨演唱花灯歌舞。麻阳新春花灯习俗。是历经数百年的民族文化交融,逐步形成的。当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人们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都寄托在这热热闹闹的花灯演唱之中,对这项活动,人们都赋予极大的热情,而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如此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约定俗成,花灯的演唱,就成为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了一项民间极有特色的酬赛,为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幸福而娱神,实际上达到了娱人的目的,从而也就使人们在历经一年劳累之后,获得了文化生活的调整。通过灯班的往来,同时还增加了民族、村寨之间的感情的联络,文化的沟通。
7、舞龙灯。是麻阳苗乡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日举行,麻阳苗乡的龙灯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表演,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彼此起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赛演”完毕便到苗寨每家每户去“串屋”,人们把“龙”到家中视为吉祥的化身,代表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每当龙进苗家,乡亲们以极大的热情燃放鞭炮迎送,苗家人正堂桌上还摆放糖果,并给舞龙者封上一个红包。
二、元宵习俗
元宵节,麻阳苗乡到处张灯结彩;吃元宵、包饺子等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1、吃元宵。元宵节吃元宵这一风俗,在我们湘西麻阳苗乡流传甚久,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健康幸福的心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已跳出应时食品之外,成为一种节庆皆备的点心小吃,并增加了许多饶有兴味的品种。如元宵外面滚上一层糯米,放锅里隔水蒸煮后,像颗颗珍珠,故名珍珠圆,其它还有糯米圆、麻圆等名称。
2、包饺子。包饺子是元宵习俗的另一方式,据传春节期间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利的意思。
三、二月习俗
1、春社。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过法,并且举行各种不同的活动。麻阳苗乡过春社,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天干第五位),一般在农历二月二十左右,麻阳苗乡人常说“三戊惊蛰五戊社”就是这个意思。社日,一般是气候转暖,春日融融了,苗家姑娘从山坡上扯来一篓篓社蒿菜,挖来一把把野葱,主妇们将这些野蒿野葱带到石潭边清溪旁,洗净用菜刀剁碎。揉掉苦水,捏成坨坨。拿回来和猪油炒干,加上各种佐料,和糯米一起煮饭,这饭叫“社饭”。社饭又香又糯又有油水,吃起来十分可口,可谓麻阳美食一绝。春社期间,麻阳苗乡还有斗牛的习惯,特别是与泸溪、凤凰交界这一带的苗乡人民,一到过社,就要放牛打架,斗赢了,放鞭炮给牛披红挂彩,以社饭慰劳,斗输了的牛,往往会被卖掉或杀掉。
2、惊蛰节。各家各户用石灰或草木灰画弓箭于大门前,屋前屋后四周点灰,以避虫毒。
四、清明节
这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动,生机勃勃,一片清明景象。在麻阳苗乡要“挂柳于门,戴柳于首,以避虫毒,避除瘟疫。”清明节是为祖先立碑的吉日。清明前后三天是麻阳苗乡祭祖扫墓佳期,称之为“挂清”。
五、端午习俗
过端午节,在麻阳苗乡民间有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吃粽子、划龙船等习俗。其中像划龙船、吃粽子与祭祀文化有关的,悬艾和菖蒲,因有“辟恶除害”,灭虫防病作用,也沿习至今。
1、赛龙舟。赛龙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每年端午节,麻阳苗乡举行龙舟竞渡盛会,各苗寨的龙船在比赛中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它富有一种向上的竞技精神。
2、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竹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竹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叶包裹糯米烧煮而成。麻阳苗乡端午节吃粽子,已经广为盛行。当今,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在苗乡的粽子品种越来越多,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纯米粽子;二是有馅的粽子。即包有豆沙、枣泥、芝麻等馅心;三是夹果粽子,一般与枣、栗、柿、银杏等分别与糯米包裹而成。
3、饮菖蒲雄黄酒。五月五日端午节,要饮菖蒲雄黄酒,悬艾叶于大门两边,以避虫毒。有的人还要上山采药。端午节麻阳上山区苗族比较讲究,下山区不过端午,只过五月半。五月十五日,是湘西南麻阳下山区苗族的大节日,称五月半,又曰大端午。凡新出嫁之女,都要回娘家拜五月半,喝节日酒、吃粽粑、看龙船比赛。
六、呷新节习俗
农历六月(有的年份又在七月初),麻阳苗乡民间有“呷新”的习俗。所谓“呷新”,就是呷新那天,除呷肉食外,还要到稻田掐几穗谷穗,放饭上蒸熟,摘新辣子,新茄子或其他新瓜菜供全家食用,小暑节前后逢辰日“封七”,二七封十四天开七,开七十天逢卯或已或亥日,哪个日期在前,就是“呷新”节。过去,麻阳季节比辰溪迟些。“呷新”节前,辰溪县王安坪一些农民都要到麻阳卖新米,麻阳老百姓花几文钱买上几盅米,没有买到的就去自己田中摘几粒早黄的稻谷用来呷新。
七、“七月半”习俗
麻阳苗乡又称“中元节”、“鬼节”。这一天,苗乡各家各户烧香化纸,烧“包笼”、烧箔纸、祭祀先人,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八、中秋习俗
中秋节是麻阳苗乡沿袭至今的习俗,其中吃月饼的风俗最为盛行,每逢中秋节来临,苗乡每家每户便杀鸭子,吃月饼,晚上举行“团月”。它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人类向往自由、征服宇宙和探讨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九、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以稻、豆、麦及公鸡、猪肉、蘸粑、祭祀天神、当方土地、列祖列宗、尔后合家欢饮。舂“重阳粑”(糍粑、蒿菜粑),喝“菊花酒”。也有文人“登高思亲”的现象。
十、十月保冬节
苗语“瓜冬瓜见”,意即“过苗年”,流行于麻阳偏远村寨,兰村乡桐古垅村有个小山寨就叫“保冬坡”。每年农历七月初二举行,杀猪宰牛,打糯米粑,点香烧冥纸,敬祀天地、祖宗、举家团聚欢饮。人们当天除了欢宴畅饮外,还商议如何保护耕牛,如何让贫困之家、孤苦老和伢崽过好冬天,因此有些村寨专门积攒钱币或置办田地,组成“保冬会”,选有会首,负责召集会议。当天,也有组织木偶戏、阳戏、麻阳花灯戏演出的,气氛热烈。
十一、腊月习俗
一入腊月,在街头巷尾人们更能感染到年丰岁稔的欢乐气氛。
1、采办年货。首先采办敬神敬祖的供品,其次家家忙着做腊肉、香肠及采办过年所需的年货。
2、打埃尘。年终大扫除是一件麻烦却必须做的大事。意即扫旧迎新。
3、过除夕。麻阳苗乡又称过年,即腊月三十(逢小月为二十九),备刀头“牙盘”,到村寨各处神坛,到家中堂屋、灶屋、禽畜栏圈,一路焚香烧纸,恭迎祖先神灵回家,俗称“烧年纸”;下午,家人团聚桌旁同吃年夜饭,俗称“年饭”,麻阳又叫“团年饭”,意为一家老小全部聚集到一起吃饭了。吃年饭是神圣的时候,要排除一切干扰,一般都不串门。年饭一般十分丰盛。吃饭前,要放鞭炮,表示已开始年饭了,请他人不要打扰,一家老小都要按大小辈份排席上桌,规规矩矩,和和气气,随意吃,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就是不许泡汤,传说泡汤来年阳春田禾要水打砂压或垮田坎;吃年饭后,小伙后生就上山去“砍年猪”。这“年猪”不是猪,而是一节硬质木头。待到夜幕降临时,家家要烧旺火,将这“年猪”同其它杂柴一起烧燃,叫“三十夜烧旺火”。然后以这节“年猪”作为火种,一直要保留到正月十五,在正月十五前不许到别人家取火种,夜间,一家人围着旺火谈天说地,一直要坐到午夜,谓之“守岁”,俗称“坐寿”,意在越坐得久寿年越长。
2010年元月11日晚初稿于锦江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