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nnie的感慨

(2009-05-18 11:18:00)
标签:

杂谈

托同事从香港买了一本Annie Leibovitz的影集,翻完之后又开始感慨,巧的是近期主流媒体相继对她进行了报道,那我也来说两句。
 
每个摄影师都在捕捉灵魂,成功的不少,成名的不多,成大师者更是亿里挑一,俗称人精。自从Helmut Newton与Richard Avedon先后于2004年1月和10月去世后,横跨名流摄影和时尚摄影两大领域的摄影大家只落在两三个人的名字上,3年前Mario Testino可能更红一些,但随着2007年一部名为《Life throgh A Lens》的纪录片面世,所有人都一致同意Annie Leibovitz的故事更具史诗性。当然,摄影不是打拳,摄影界更不是武林,这里没有头把交椅,唯一相同的叫作权势。正如纪录片中Anna Wintour所说:“如果想约Nicole Kidman拍照,其他摄影师可能要等1个月,但如果说是Annie Leibovitz,她当晚就会给到档期。”这句话伤人的话,成了圈内最津津乐道的台词。
 
以前我们会谈论Irvn Penn拍照是如何一丝不苟,模特的唇彩要画得跟电脑一样精致,也会调侃David Bailey那些震撼的肖像作品后面是跟多少女人发生了关系,以及Guy Bourdin色情意味的影像和前卫的构图,后来我们开始关注Peter Lindbergh照片中电影般的排场和画面,Paolo Roversi作品中像油画里走出来的朦胧少女,Patrick Demarchelier浪漫主义的法式肖像作品,四五年前我们又开始惊叹Nick Night、Steven Meisel和Steven Klein为美国时尚摄影带来的全新观念和技术,这几年Inez van lamsweerde & Vinoodh matadin和Mert & Marcus两对摄影组合在商业上肆无忌惮的走红,还有一些摄影师成为业界的新宠,如Camilla Akrans、Solve Sundsbo、Greg Kadel、Daniel Jackson(此人极受我关注,以前是David Sims的助手,学院派摄影风格,《Acne Paper》合作摄影师)等。需要承认的现实是,越是后来的人越难成就独一无二的时代性,这也是Annie Leibovitz与这些提到名字的摄影师不同的地方,用Mick Jagger的话来说,就是“她发展了人物肖像摄影,更开创了一种美国式的肖像摄影。”
 
Annie Leibovitz的成功没有秘诀,她出生在一个需要摄影的年代,人们如毒品般迷恋摇滚英雄,作为一名女性,Annie在职业生涯初期不被人看好,但她拍很多照,认真地拍,仔细地想,勇于尝试并且自我牺牲,由此,她的天赋得到认可,你可以说是时代成就了她,但从理性角度思考,是她自己成就了自己。Annie Leibovitz在纪录片中有一句自述:“我没有任何特别的想法,我只有愚蠢的想法。”在拍摄舞蹈家Mikhail Baryshnikov时,Annie研究了摄影师Barbara Morgan为Martha Graham拍的照片,并潜心研究舞蹈演员的动作与姿态,这些基本功课只是再一次验证了努力与天赋的百分比,最后得到了伟大的作品。
 
为《Rolling Stone》工作时期,读者们像期待悬念小说的下一部一样希望看到Annie Leibovitz拍摄的照片。20世纪80年代,《Vanity Fair》拿她作敲门砖,在摇滚圈的名气,使得大牌明星们很愿意接受拍照邀请。这10年,Annie成为了《Vogue》的王牌。客观地说, Annie Leibovitz最真实的创作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到中期,越到后来,越被商业氛围影响,到了如今,在明星摄影师的光环笼罩下,大制作成为主旋律,难免匠气。但这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Annie Leibovitz作为女性的心思细敏,即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对她的评价——时代性。她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知道现在的人们喜欢看什么,已经不像20世纪70年代,读者的口味发生了巨大转变。“看似毫无意义的东西就是意义之所在”,这就是Annie Leibovitz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干点什么
后一篇:此非翠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