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尚调味师

(2007-10-24 01:18:00)
标签:

杂谈

时装界的角力很好玩,设计师花上半年时间创作的一个系列,到了摄影师那边,只需几分之一秒的快门就把它们变成了定格的梦,谁造了梦?不好说。但在他们之间有种人专门负责装饰梦,他们无所谓地将大师们的作品信手拈来,在眼前停留了不到两秒钟,便摇摇头,“换!”,于是Versace的Bra被套在Prada的大衣外,下面穿上PaulKa的紧身裤,不配高跟鞋,也不穿mary janes,偏偏按上了一双厚重的Dr.Martens。他们四处逢缘,八面玲珑,杂志需要他们,设计师需要他们,摄影师需要他们,种种种种化作这个职业,就一个单词:Stylist。
 
近期,知名时尚媒体撰稿人Sarah Mower出了本书,叫《STYLIST:the interpreters of fashion》,还请Anna Wintour写了前言,俨然将这16位编辑出身的Stylist奉为了“大师”,我很喜欢“interpreter”这个词,直译过来就是“时尚翻译家”,但如果用“时尚调味师”,就更加精辟,大小新老设计师的作品被他们随便一“糊弄”,就刺激了摄影师的感官,编个主题,成为了印刷品上一组组经典的照片,整个过程不旦履行了翻译的职能,还充当了厨师的角色,“屠夫的双手,厨师的心”,记得这句话吗?来自《慕尼黑》,扯歪了,总之比“造型师”、“时装师”、“搭配师”的翻译形象得多。书中介绍的16位Stylist对于做杂志这行的朋友,如雷贯耳,有Richard Avedon时代的Polly Mellon,有少年得志的“加纳时装总监”Edward Enninful,有长相超酷的Camilla Nickerson,还有生于香港的华裔造型师Joe Zee…他们的作品频繁出现于各个版本的《Vogue》、诸多先锋类杂志例如《i-D》、《10》、《Numero》、《Purple Fashion》之中;他们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沟通的桥梁,自己顺势成为了连接诸多角力的纽带;他们装点了摄影师的取景框,为模特们打造了让人铭记的形象。
 
在这16位前辈中,我最喜欢的当属Edward Enninful、Camilla Nickerson、Grace Goddington三位,他们均和我喜欢的摄影师合作频繁,其中最最崇拜的,就是Edward Enninful,加纳出生的黑人小伙,在伦敦生计,18岁当上了《i-D》的fashion director,之后每每与Steven Meisel合作为意大利《Vogue》拍摄的大片,震人到不行。我记得我曾经在给《东西杂志》Kevin的自荐信中说过,我要做亚洲的Edward Enninful,现在想来还觉得是个很严肃很准确的目标,而在我曾经拍摄的时装片中,也少不了模仿Edward Enninful搭配的方式与技巧。自Edward Enninful戴上眼镜后,少了出道时的锐气,却显现出十足的权威性。
 
Edward Enninful,你是我的朋友,我永远在关注你,向你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玻璃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