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Wallpaper * 100

(2007-06-01 01:09:00)
标签:

杂谈

http://www.iloulive.com/msnblog/wallpaper070607.jpg100" TITLE="Wallpaper 100" />
 
一本杂志做上100期是什么概念?一定不足为奇,除非是100年,那就无所谓牛逼烘烘100天,但话说回来,杂志能做到100期,就算第101期倒闭,也没什么好可惜,毕竟做杂志不是玩家家,要撑得住,摒得牢,有点像搞股票的意思。《Wallpaper*》截止到这一期刚好100整。
 
第100期《Wallpaper*》的封面够直白,够数量,够纷繁,却不够美。比起以往《Wallpaper*》的那些封面,可以说是自惭形秽。从第1期开始的100本杂志厚厚得叠在一起,最顶上那本以数字100为洞状往下钻,男人女人圆纸片,还有拉页出来现。唯一有亮点的就是Wallpaper*的星型标志,以新形象示人,右下角成了小箭头,这绝对是《Wallpaper*》的看家本领:讨巧。估计以后的《Wallpaper*》logo就是这个了。
 
形式走的是老套路,介绍了100个人、物、地。作为6、7月的合刊,以此来纪念第100期杂志,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其内容依旧保持了高品质,漂亮的图片,干净利落的文字,做设计的人巴不得直接Copy。其中的拉页展示了10年来《Wallpaper*》所有的封面,还有附属出版物的封面,具有很高的回顾价值,这个由Tyler Brulé创办的生活设计类杂志,从刚开始的双月刊,到1999年改版为月刊,10个年头,经历了大风大浪,自然其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去年还是前年,悠哈悠哈奶糖的包装竟然上了《Wallpaper*》,作为设计新发现来介绍。如今,几乎每期上都有与中国有关的事物呈现。比如这期翻到第146页,“上海国际艺术精品展”几个字映得我好不欢跳,广告做到《Wallpaper*》上,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搞这个活动的公关是厉害角色,二是《Wallpaper*》为了扶植中国艺术展览就当白送,当然后者的可能性极小。
 
《Wallpaper*》究竟给杂志业带来了什么?以我有限的阅读年龄来说如下:
 
广泛流行的最高版本
《Wallpaper*》是生活设计类杂志的最高版本,这个最高不是指价格,更不是像时装界的《Visionaore》,它非常容易买到,又非常亲和于民众。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的也只有日本的《Casa Brutus》,而美国的《INTERIOR DESIGN》或者是《I.D.》都不具备如此广泛的流行度。但这也是《Wallpaper*》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在,即在将小众杂志做成广泛流行的杂志的道路上,矛盾不断。
 
规范杂志排版格式
《Wallpaper*》开创了杂志线型排版的方式,即用线条来切割版面,归纳图片与文字。这是将传统报纸的排版方式运用到高品质杂志排版上的一种尝试,由较好的铜板纸印出来后,效果简洁大方,图文清晰,适合阅读。之后于《Wallpaper*》前一年创刊的《Surface》也开始朝这个方式靠拢。还有很多杂志的美术编辑案头经常会放本《Wallpaper*》作为参考,包括看字体的大小与间距等。
 
艺术化的撰稿人头像
做《Wallpaper*》的撰稿人绝对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头像会被各种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以手绘或者线绘最为写意,这比摆几张耍酷的照片层次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第100期内的撰稿人头像类似与小时侯那种用小圆钉钉出来的画一样的玩意儿,真还一时叫不出什么名。
 
傻瓜脑袋,锐利眼睛
《Wallpaper*》的脑袋很傻瓜,但是眼睛却非常锐利,抓得住最具有感觉的事物。选题缺乏趣味性是不少设计类杂志的通病,因为每个单项拿出来都很强,归在一起无非就是几个强,而非一个有线索的故事。因此《Wallpaper*》在每期内容上,以原有的栏目为基座,以最傻瓜的方式最具欣赏价值的角度来介绍世界各地值得一提的人、物、建筑等等。比起矫柔造作、费劲心思地去弄些自己最终也收不了场的选题,实在是上策之上上策。
 
打破界线
《Wallpaper*》虽然高级,却十分平等,它介绍的是“好生活”,因此不以产品价格与出身来区分内容。这与一些老牌的建筑设计杂志形成鲜明的对比。完美的是,能出现在《Wallpaper*》的东西,无论是来自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背景,都能呈现出一种统一的属于《Wallpaper*》的格调。这无疑是杂志最大的成功之处。圈内也有朋友在形容某些事物时,用到“非常Wallpaper”,能将名字衍变为生活中的形容词,还想咋样?
 
100可以看作是一个圆满的结束,也可以看作是另一个圆满的开始。那么这本如今被人诟病可有可无的生活设计类最高版本的杂志,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为我们带来些什么更有意思的东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尘不变的结果有两个,要么死,要么苟活,显然都不好,于是乎待到下回有空,来说说一些看似衣食无忧的杂志存在的死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闲聊
后一篇:瘦身后的男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