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此文刊登于2007年4月号《Noblesse》上,撰文前曾阅读林剑先生《设计师的生与死》一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上海连卡佛与三品牌专卖店的相继关门,无疑是国内奢侈品市场单一落后的佐证,那些针对小众口味的设计师品牌,在国外市场尚未温饱的前提下,便随大型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给人惊艳之后,恐怕也只能暗自悲泣了。
鲜明的个性、独立的意志、脆弱的躯体,这便是设计师品牌的“悲情”特征。幸运的是,在诸多赏识他们的人中,有着财力雄厚的零售商,有着独具慧眼的时装编辑,不仅解决了自身的销售问题,还通过一本本的时尚杂志声名远播。因此,设计师品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奢侈品市场来说,令人充满期待的同时,携带着相当高的风险指数。他们的叫好不叫座对于自身或者购买者来说,都不容易,可以与超级大牌媲美的价格,让多数人望而却步,宁愿先购置一个LV或Gucci手袋压箱底。但是,风光也好,落寞也罢,在设计师品牌身后,有着更为“惨烈”的奢侈品集团与零售商,他们不仅花了钱让那些天马行空的设计师有饭吃,还要独自去面对一个个变化莫测的市场,并且承担着有可能造成的所有损失,更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跌荡起伏的国内市场
国内奢侈品市场经常为那些跃跃欲试想进来的品牌提供一个美好的假象,但事实上,各方面的不成熟,让一些品牌入驻后,发现浑身的不自在,生意冷清不说,还被诸多商场打压得毫无生存之地。本以为今年4月底JOYCE的开业,将形成四大品牌零售商混战的局面,从而提升国内奢侈品的质量与内涵,但2007年春节未至,LaneCrawford和三品牌已经彻底败退,携同Yves Saint Laurent、Ann Demeulemeester、Neil Barret、Victor&Rolf、Alberto Ferretti、Rochas、Yohji Yamamoto、Cher Michel Klein诸多品牌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留下的恐怕只有抛售时混乱的抢购场面,高段位的“时尚圣物”瞬间成为了低廉的清仓货。
国内奢侈品市场经常为那些跃跃欲试想进来的品牌提供一个美好的假象,但事实上,各方面的不成熟,让一些品牌入驻后,发现浑身的不自在,生意冷清不说,还被诸多商场打压得毫无生存之地。本以为今年4月底JOYCE的开业,将形成四大品牌零售商混战的局面,从而提升国内奢侈品的质量与内涵,但2007年春节未至,LaneCrawford和三品牌已经彻底败退,携同Yves Saint Laurent、Ann Demeulemeester、Neil Barret、Victor&Rolf、Alberto Ferretti、Rochas、Yohji Yamamoto、Cher Michel Klein诸多品牌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留下的恐怕只有抛售时混乱的抢购场面,高段位的“时尚圣物”瞬间成为了低廉的清仓货。
何种原因导致了品牌零售商的节节败退?首先,国内市场对于奢侈品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Chloé、Bottega
Veneta这些刚进来的一线大牌还来不及消化,那些针对小众口味的设计师品牌更是难觅知音,三品牌的开幕、LaneCrawford每季的新品上市,媒体拼了命地曝光炒作也换不回足够的购买力。其次,设计师品牌的时装比较挑人,且讲究搭配,多数设计并不适合那些手揣着银子的太太们,而对于那些懂得欣赏又适合穿着的人群来说,价格过于昂贵,一件Victor&Rolf的衬衣足以买一只入门级的Prada帆布拎包。最后,品牌零售商在定价的过程中掺入了不少水分,大部分商品的售出机会只有在季末的打折期间,经济学家曾经分析过,一件服装平均每天贬值0.7%,它只要能提前10天卖出去,就会少贬值7%,毛利率也会随之增加13%,
如果零售商能充分考量市场,且把定价置于更合理的档次,想必换季的赢利会增多。错误地估计了市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触犯此生意大忌,结局可想而知。
设计师品牌全球Downing
宝洁(P&G)关掉Rochas的时装工作室,Olivier Theyskens另投Nina Ricci,证明了设计师品牌的危机并不是较为落后市场的处境,这个症状正在全球范围内并发。再把冷饭炒一炒,Prada集团去年先后售出Jil Sander与Helmut Lang,引起众人不满,真是错怪了Patrizio Bertelli先生,他已经做了太长时间的君子,万不得已才做了回小人,要知道当年Helmut Lang得以登陆纽约市场,Prada集团花了多少的代价动用了多少的关系。设计师在被不断地吹捧,老板却在背后默默忍受压力,年轻气盛的Alexander McQueen也好,老骥伏枥的Christian Lacroix也罢,要不是得到贵人相助,要不是得到集团的收购,哪有这么好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发挥?给足空间和时间,却没玩出好结果,那么只能得到“关门”两字。
宝洁(P&G)关掉Rochas的时装工作室,Olivier Theyskens另投Nina Ricci,证明了设计师品牌的危机并不是较为落后市场的处境,这个症状正在全球范围内并发。再把冷饭炒一炒,Prada集团去年先后售出Jil Sander与Helmut Lang,引起众人不满,真是错怪了Patrizio Bertelli先生,他已经做了太长时间的君子,万不得已才做了回小人,要知道当年Helmut Lang得以登陆纽约市场,Prada集团花了多少的代价动用了多少的关系。设计师在被不断地吹捧,老板却在背后默默忍受压力,年轻气盛的Alexander McQueen也好,老骥伏枥的Christian Lacroix也罢,要不是得到贵人相助,要不是得到集团的收购,哪有这么好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发挥?给足空间和时间,却没玩出好结果,那么只能得到“关门”两字。
从巴黎的Maria
Luisa到洛杉矶的Maxfield,从伦敦的Browns到香港的JOYCE,这些设计师品牌零售商每一季都承担着时代重任,既要让时装界的“珍品”公之于众,又要努力叫卖来维持设计师与自家的生计。JOYCE现任掌门人马美仪(Adrienne
Ma)女士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时装业跌到了最低谷,JOYCE被迫关掉了海外的好几家店铺,债务更是高打几亿港币,但最后还是挺了过来。”由此可见贩卖大牌之路的艰辛,很多人都希望成为时尚推手,品尝把设计师从小公司捧成大帝国的滋味,就像Giorgio
Armani和Comme des Garcons那样,但是这段路又何尝荆棘。
最伤心的人是谁
设计师品牌的不断易手,品牌零售商的暂时消失,不是什么好状况。最伤心的莫过于背后的奢侈品集团了,花了高昂代价扶植的品牌最终却拖了整个集团业绩的后腿,只好关掉或转卖,就好比球员转会一样,当年几千万买来的球星,来到球队后状态不佳,俱乐部不得已只能以几百万廉价出售,以减少高额的薪水支出。其次伤心的就是媒体,众多设计师的作品被摄影师、时装编辑奉为灵感来源,每一期的杂志里都能与大牌相互搭配后呈现出现美伦美唤的效果,他们的消失,让当时竭力吹捧的编辑们脸上黯淡无光,失去了兴致。最后,对于那些忠实的时尚Fans们,又少了一个有品位的选择和一件有感觉的事物,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供人消遣,以及那些以往买过的商品,偶尔穿出来晒晒太阳。
设计师品牌的不断易手,品牌零售商的暂时消失,不是什么好状况。最伤心的莫过于背后的奢侈品集团了,花了高昂代价扶植的品牌最终却拖了整个集团业绩的后腿,只好关掉或转卖,就好比球员转会一样,当年几千万买来的球星,来到球队后状态不佳,俱乐部不得已只能以几百万廉价出售,以减少高额的薪水支出。其次伤心的就是媒体,众多设计师的作品被摄影师、时装编辑奉为灵感来源,每一期的杂志里都能与大牌相互搭配后呈现出现美伦美唤的效果,他们的消失,让当时竭力吹捧的编辑们脸上黯淡无光,失去了兴致。最后,对于那些忠实的时尚Fans们,又少了一个有品位的选择和一件有感觉的事物,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供人消遣,以及那些以往买过的商品,偶尔穿出来晒晒太阳。
设计师品牌的生与死,贩卖大牌之路的进与退,只能接受市场的考验与洗礼。
前一篇:有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