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慕尼黑的困惑

(2006-03-14 16:32:00)
标签:

杂谈

Steven Spielberg说《MUNICH》他拍了8年。8年后的第78届奥斯卡却没有给予他任何肯定,一奖未得,当然对于Spielberg来说,除了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其他奖项都是他无所谓有无的,自然不会可惜。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却包容在一个复杂的题材下,在巴以冲突的风潮浪尖,让我不禁担忧Spielberg,在这种担忧中,我对Spielberg愈加尊敬,这位伟大的犹太人。《MUNICH》就是一面镜子,影射了当时几乎完全一样的情景。整体的环境色调,70年代人物的发型、着装,城市的建筑、交通工具...这些让人很难不去赞叹好莱坞,Spielberg还将当时很多的新闻报道镜头还原在这部影片中,与拍摄出来的镜头互相交织。
 
“对一个好厨师来说,这双手实在太大了,要不是因为我和你一样长了双屠夫的手,我本来可以成为烹饪大师,我们真是悲剧性的人物,屠夫的双手,善良的心灵……”这是影片中法国情报家族的教父对Eric Bana说的一段话,说这话的时候他们在厨房,花园中的阳光明媚,透过窗户温暖地洒在镜头中。整部影片的紧张气氛,也在这幕场景中得到了片刻的安宁。而这片安宁,应该是Spielberg事先准备好的,不是为了缓解看片人的情绪,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空间。
 
影片中还有一个片段特别有意思,虽然Spielberg只是简单带过。Eric Bana为首的以色列复仇小组和一群巴勒斯坦保镖被法国情报家族安排在了同一个房间里,气氛却非常奇妙,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具体身份,通过收音机选择着自己民族的频道,你调过去,我调过来,没有对话,没有打斗,最后收音机的频道被定在了一首放着美国歌曲的频道上,这或许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双方都允许了美国的介入,蛮逗的。
 
这是一部充满着困惑的电影,影片的题材需要讲述的东西太多,Spielberg本身也存在困惑,不知道偏向于哪方,他试图平衡,却不可能,因为他是犹太人,他想大度地去为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讲点情面,却又不能背弃同胞被杀戮的痛苦。或许这部影片不该由Spielberg来拍,但是除了Spielberg,还有谁能拍这样的影片呢?
 
因为巴以冲突没有结束,所以《MUNICH》就不能像《Schindler's List》一样伟大,记录一个还没有结果的事实,充满冒险,但复仇的故事却是Spielberg能找到的最好叙述线,这样可以避免空,却能顾及宏观。最后,他聪明的把这个困惑留了下来:复仇带来的是什么?为什么复仇?真正的正义是什么?人性的最终就是无止境的惨杀吗?
 
再引一句影片中巴勒斯坦保镖头目说的一句话:“你不明白,失去家园意味着什么。家,就是一切。”
http://blufiles.storage.live.com/y1pXkzRi9Yiw67mKvQ5-7mmNi296wq4ov5gnxn_JnrpRWKFNKw3-Xzur5-2GI-s93bjQr5eVGWUuB8
2006/3/13

同一种调调

Véronique Branquinho,又是一个比利时设计师,真不好意思,对于我们这批从服装设计院校毕业出来的人来说,很少有人不标榜自己喜欢比利时,借此提高自己品位,我不否认自己曾经就是其中之一。北欧年轻一代很少长得难看,不再如海盗般凶猛,Véronique Branquinho自然是让人看了又舒服又欣赏。
 
Véronique Branquinho的设计继承了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一贯的衣钵,有人把她称作第二个Ann Demeulemeester,确实,从她的气质到喜欢运用的颜色(黑、灰)都不外乎和Ann出于同一个模子,但是Véronique有自己的语言。
 
Ann Demeulemeester紧,Véronique Branquinho松。
 
阴郁的欧洲古典主义色彩通过现代的松弛感表现,才是Véronique Branquinho的特征,她的大器在于此。所以她的设计中虽然运用了比利时人贯用的解构手法,却大度地宽容了整体造型,从这点看,又有点像于Yohji Yamamoto,偏向男性,从2005秋冬的那场黑色秀中便能感受到。
 
比利时人是幸福的,因为就算她们永远唱同一种调调,都不会让世人觉得腻味。她们够纯粹,够执着,国家的体制和教育的机制不让她们担心吃穿住...而我们的设计师呢?抛开环境,本身就太丰富了,想法太多了。曾经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我说国内的环境再不好,也是因为我们不纯粹,中国的设计师品牌要得到世界认可,不是十年的事情,而是需要二十年。或许这话过了,但这确实是一种现象,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国内年轻服装设计师身上很少有了。
 
附上Véronique Branquinho照片一张:
http://blufiles.storage.live.com/y1pD28nYghtQXf0ZUxIz1waXyGA5E4jjOH5yQ8Y5Cyezdr5MlZGTc4baNBmgcDpVR0sFkBXM289Dx8
2006/3/12

80年代生人

中午起床读了最新一期的《城市画报》,主题是“超级80年代”。
 
我一直认为80年代前段生人,如80、81、82其实和78、79之间没有界限,唯一的区别在于数字开头一个是“8”一个是“7”。而以“8”开头的后生之所以可畏,主要是由于网络信息时代的资讯开放,其中blog成为重要传播工具。blog刚开始的时候,我十分不喜欢,因为每个人都能有,想有就能有,有了就什么都能放什么都能说,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我们这批80年前后生人“叱咤风云”的网页设计师的能力,让擅长做“表面”工作的我们被那些简单结构却有着无数言语的blog所淹没,个人网站从此不再具有任何形式上或内容上的优势。几年下来,当大众的眼光逐渐适应blog的阅读方式,那么个人网站花样再丰富也要自惭形秽了...所以现在看到最多的说法是,点击最高的个人blog,而很少听到点击最高的个人网站了。
 
因为我的自私,才这么想。每当别人把我的个人网站说成blog时,我从心底里想抽他。不少当年自识轻高的网络元老级人物,从鄙视blog的阵线慢慢撤出,不声不响的弄起了自己的blog,我只能感叹:时世所趋。最终我也利用msn space写起了blog...哎...笑矣。现在偶尔嘴里还是要嘟囔两句,当年的鄙视启言:没blog,你放屁谁看!
 
80年代生人都处在一个巨型的放大镜下,只要有想法有作为,都会立即无限扩张,就算在人口众多的我国,这就是为什么眼下被议论最多的人成为被议论最多的人的原因。《城市画报》这期主题里涉及的众多后生,有我尊敬的,有我喜欢的,有我厌恶的,有我无法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看法的...他们都在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热量,扩展自己的价值观...而较之相比,同样80年代生人的我只能自叹不如了。
 
顺带说一句,《城市画报》是我长期以来每期自己掏钱并仔细阅读的本土杂志,这本广州的杂志很年轻,很记世,很有想法,也很有“文化”,是国内少有的能让你读后产生想像的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