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丁目的鐵道世界
丁目的鐵道世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47
  • 关注人气: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滇越铁路纪录片《米轨》前言~主创之语<<

(2014-12-26 23:26:21)
标签:

滇越铁路

火车

米轨

铁路

丁目

分类: 铁道文艺

http://s6/mw690/001Ps1Jhgy6OH37hv7v95&690

       我们轨汽团队的新片子即将临近网络发布了,有些肺腑之言得要说在前面。

       本片的起因很简单,能把自己最爱的家乡铁路用一部影片来诠释对它的理解和感情是最好不过的了。都说电影是集所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纪录电影虽说不是华丽的东西,但也不例外集合了很多种艺术元素。我们轨汽团队这群外行人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对艺术的“理解”以影片形式来呈现,实再是献丑了。
       说起云南的米轨铁路,不得不先说一下它的客运时期。滇越铁路滇段现称昆河铁路,由于铁路经过的很多地方山高谷深,不通公路,当地人只能靠铁路出行,同时普通客车的性价比也是他们能接受的。因为有了这样一趟慢车,沿线的每个山村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交易,促进了当地的繁荣,诸如一些铁道集市应运而生,场面颇为壮观热闹,其中最典型的就数昆河线和贵昆线的铁道集市了,在云南屏边的大围山和云贵交界的乌蒙山里,这两条铁路都是在山腰上行进,如同云端的铁路,那些半山的村子都不通公路,铁路成了它们唯一的纽带。村子地方小,每周的赶集日就选在了同样处在半山腰但稍显宽畅的火车站上,一时间站台上、铁路上都是赶路和做买卖的人,这种情景在贵昆铁路老线废除以后彻底从中国主要铁路干线上消失了,如今只有昆河线上还有类似的铁道集市,但是只存在于同时通公路的车站上。
      山区客车的消失,让很多赖以生存的村镇变得萧条、没落,失去了主要出行方式,只能又退回到原来的山路出行,相当不方便,山民进一次县城都要徒步走很远路才有车乘,而且汽车一坐就是颠陂数个小时,这对于之前方便快捷的铁路,确实是种社会倒退。在云南,昆河线周边的贫困山村就是一种“守望着铁路却坐不了火车”的奇怪现象,一些从上世纪初法国人修建这条铁路后兴盛起来的地方,在省内都是名声显赫,诸如宜良、盘溪、开远、河口等等,甚至还有一些村寨也挤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碧色寨。铁路客运的消失让它们黯然失色,从繁荣到没落,以铁路为生的人们瞬间被抛弃,不得不艰难前行另谋生路。
      2003年米轨客运停止以前,我乘坐昆河铁路的客车时,沿途所见到的车站和村镇都很热闹,站上有各种买卖,每周一次的集市规模都不小。后来2009年我徒步考察昆河线全线时,发现曾经那些热闹非凡的地方都没落了,旅舍关张、餐馆停业、众多的“小买部”也难逃闭门的厄运,客运停止是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站站停”慢车的消失,对于一些公路不通或是不发达的地方,它们的交流纽带相当于被掐断了,重新回到各自处于闭塞的最初状态,最近随着公路的发展才稍显改观,但与当年还是不能同日而语。还有道听途说的一个现象,似乎是证明绿皮慢车的消失让沿线犯罪率减少,因为有客运时,有外地的流窜犯会来到一些小站,然后顺铁路伺机潜伏于一些偏辟地段,如大桥两端、隧道内,强劫赶集的孤身村民、巡道工。没了客运后,沿线外来流动人口减少,犯罪率也就减少了。综上所述,所谓的绿皮车文化不应仅是火车本身,还应包括小站、村镇、老百姓和基层铁路职工的工作生活,它们是一个共生体。对于发达地区的人来说,西南地区的铁路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和新鲜感,不仅仅有波澜壮阔的线路风光、可歌可泣的历史往事,还有那浓浓的人文风情:热闹的铁道集市、男女老少组成的铁路赶集人群、时常奋战在山区里的一线铁路职工、鸡鸭鹅甚至牛羊都能乘火车、胆大心细的火车司机等等。从纪实摄影来说,山区铁路都是绝佳的体验和创作机会,所以在一定呈度上受到追捧和热爱,滇越铁路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长久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所谓“驴友”、“文人骚客”和“摄影家”的光顾。
       我们片子的构成中,以各主角的旅途所见为视角,除有大量的火车镜头外,还有人文风情的影像纪录,因为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条没有火车和人文共生的铁道是没有灵性的,这恰恰是被人遗忘的风景。素材内容断断续续地拍摄于2009-2014年之间,到2014年初,我们决定把这些琐碎的影像编辑制作成纪录片,以献给那些热爱并关注云南米轨的人们。片子在制作过程中因资金、时间、技术及一些内部争论曾几度停工,当全部剪辑完时,我们惊叹会有如此的长度,这完全是由大量丰富的素材汇集而成的。很多素材我们不忍删去,所以大部分都用上了,完成后片子就显得特别长。感谢本片的几位制片人,同时也是我们团队的主创,他们提供了有限却宝贵的资金维持着该片的制作;另外后期的几位主创,他们占用大量休息时间为影片翻译、配音、制作动画,真的很不容易;还有间接为影片提供了支持的耿磊、张梦洁、夏源、王国运、孙鹤等人,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片子将难以如期顺利完成。
       铁路文化目前在中国也只是一种小众文化,不能奢望所有人都喜欢它、理解它。多做实事,先留住记忆,让后世去评说,或许这种方法更好。通过制作贵昆铁路纪录片《铁色乌蒙》,开始让我更多地去关注某些地域、某条铁路背后的历史、文化,还有社会现象,用影像把它尽我们所能来呈现之,为的是让有兴趣和感情的人们去怀念、思考。现在这部滇越铁路的风情纪录片,是我和朋友们五年来的心血汇集之作,我试图通过影像来讲述,借助画面体现“火车风光”、“人文铁道”这两个主题,整体节奏缓慢,是一部平淡、朴实、真切,甚至还有些冗长的片子,需要人静下心来慢慢地看,同样的,你也可以选择去睡觉,里面没有什么可玄耀的技术,也没有离奇的情节,它所体现的只是一种质朴的情怀,这就是我想表达的。由于取材、篇幅等客观因素,片中也不可能都把云南米轨铁路的精彩风貌一一呈现,但是我很感谢我的家乡云南,能有如此绝美的铁路风景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它!
       最后再说明一点,本片不是官方投资的大手笔制作,也并非所谓专业团队搞出来的文艺大片。我们完全是业余水平、而且是耗费大量空闲时间来制作的,我们没有专业的摄影和录音设备,连个像样的摄相机和脚架都没有!很多镜头都是用小卡片相机甚至是手机来拍摄和录音的,片中有太多的暇疵和不足,所以请持有批判眼光来审视的“精英人士们”远离,本片不适合你们。谢谢所有支持我们的朋友!

       全片分为北段篇与南段篇两部,总时长达6小时,内容包括昆河铁路和其支线昆石铁路、昆小铁路这三条云南的米轨铁路,影片的旅途叙述是沿铁路走向而行,在独立的最后一章《告别》中,特别表达了人与铁路的情结。


北段篇章节:
第一章 城市里的铁道
1.通勤车
2.盘龙江
3.十字轨
4.黑土凹-王家营

第二章 从平坝到高山
1.三家村-水塘
2.七凸坡
3.可保村-宜良

第三章 大峡谷之旅
1.狗街-滴水
2.禄丰村
3.糯租-西洱
4.盘溪-热水塘
5.西扯邑-拉里黑
6.巡检司-灯笼山

第四章 滇南大地
1.小龙潭
2.开远
3.玉林山
4.碧色寨

 

南段篇章节:
第五章 溯源南溪河
芷村-亭塘

第六章 桥之魂
1.人字桥
2.白寨大桥

第七章 一路向南
1.白河桥
2.转车盘
3.老范寨-河口

 

完结章节:

第八章 告别
1.道口之景
2.田野里的铁道
3.杨方凹
4.人与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