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在昆明城区,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在城区北面一环路以外有一条横贯全城的米轨铁路,每天都有两趟通勤客车经过那一个接一个的城市道口。很多人会说这是滇越铁路,是以前法国人修的“小米轨”,其实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那就是——“凡是米轨铁路都系法国人修的”。在滇南地区,很多人也将蒙宝线这样误解,其中不乏在铁路边工作生活多年的人。昆明城区内的米轨铁路的变迁历史,在本博中已有过介绍,现存为昆河、昆石、昆小(仅存昆明北-杨方凹段)三条干支线。位于昆明城区西北面的昆石支线,它的前身即为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滇缅铁路,东北面的米轨铁路亦是当年同时动工的叙昆铁路残段——昆小支线。
http://s7/mw690/63ebec2bg7cdb9a6b79f6&690
滇缅铁路最早源于19世纪中下叶英国人勘测的从缅甸至云南的数条线路,但最终的修筑计划没有得逞。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在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时,曾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商议修筑滇缅铁路,认为日军的进攻可能扩大、中国南方海港可能失守,内地的国际交通应当预作准备,修筑滇缅铁路可以直通印度洋。国民政府遂为军事运输和开发西南,决定筹款自建。1938年7月成立滇缅铁路工程处,同年8月改为工程局,地址位于昆明西卷洞巷,中国早期铁路工程专家萨福均当担首任局长,不久之后杜镇远继任,铁路于1938年12月25日动工修建。
http://s9/mw690/63ebec2bgdbba9e18ed28&690
征地风波
修建铁路必然会占地,不过民国时期的昆明近郊地广人稀,修路不但不会对城市造成多大影响,反而还能促进地方的发展,但是一旦触及到私人利益,还是有人出来找茬。1938年11月有个朱姓大商人听说铁路将要经过自家的祖坟时,就写信给当时的建设厅长张西林,以“该处田地慨属低涡,每届夏秋均系一片汪洋,以此建车站恐非所宜”为由,要求铁路避开他家的“风水宝地”;关于新车站及其联络线[注1]的选址,更是引起喧然大波,小东门外一些乡长、保长也联名向云贵监察使、云南绥靖公署、省政府、国民党云南省党部、滇缅铁路工程局等党政军部门请愿,他们认为“选定车站地点,自王旗营起经席子营折向马洒营,至豆腐营、羊坞里止,中间迂回绕越,所有张官营、小白庙、小厂村等,全村住宅田地悉数占用在内,延袤数公里,占用田地数千亩”,同时还质问说,近郊西北一带高旷空隙之地很多,为什么要占用这地势低凹,每年雨季经常发生水患的地方作车站?希望高层出面干涉;甚至连昆明北郊莲花池村的一些居民,也以铁路经过他们那里,侵占良田、妨碍水源和生活为由,要求铁路改线。
http://s13/mw690/001Ps1Jhgy6FF2OFcL2ec&690
http://s16/mw690/63ebec2bge09425cbd2df&690
在这些眼光短浅的地方乡绅眼中,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是一批作风粗枝大叶的人。其实,工程技术人员的选线是对昆明周围的地形地势以及民居分布情况作了详细勘测和比较才决定的,原因是“城之西北地势过高;北为大独山及白泥坡所限,面积狭小不敷所需,且地势凸凹过甚,填挖工程艰巨,于市区之繁荣,三路(滇越、滇缅、叙昆)之联络均不相宜;城之西南地势过低,不适于车站之建造;城之东南侧又因市厘鳞比(三市街至塘子巷一带),拆迁房屋过多;独城之东北小白庙一带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三路连运极为适中,又邻市区居民较疏”。如此看来,按照本地乡绅、居民的要求去办,那滇缅铁路在昆明就难以落脚了,好在云南省主席龙云对铁路的修建是全力支持的,他很重视这条关系着国家命运的战略大动脉工程。当所有呈文、信件都送到龙云面前时,他都慎重地不表态,命令全都转送滇缅铁路工程局,请铁路专家们去研究决定,他和建设厅的官员们不去具体干预。杜镇远领导的一批铁路专家,之前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修建浙赣等铁路时,面对此类占地纷争早已不以为怪,本着线路的曲线、坡度来选择,能改则改,不能的则罢之;而且他们都不是云南人,与当地官绅、居民没有私人瓜葛,所以就能摆脱那些托人说情、以势相压的事。
http://s6/mw690/63ebec2bgdbba93949995&690
铁路工程最后还是免不了大兴土木。1940年,小厂村与王旗营之间新建的昆明总站(今昆明北站)竣工;1941年2月12日,昆明至石咀段线路交付运营,沿途经过小菜园、莲花池、西南联大、地台寺、蔡家村、麻园村、眠山、马街和石咀村。从此昆明便有了第一条向西行的铁路,虽然它非常的短。
http://s6/mw690/63ebec2bgdbba50fa2185&690
盘龙江桥与“油管桥”
盘龙江桥是滇缅铁路的第一座铁路桥,建于1939年,桥址位于小菜园东面,“油管桥”北面。“油管桥”的地名由来也与抗战有关,1942年应战时运输需求,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中将下令在此修建跨江木桥,1948年以输送汽油用的无缝钢管重建,故称为“油管桥”[注2]。
http://s9/mw690/63ebec2bgdc0894851928&690
铁路桥全长60米,为片石桥墩、2孔30米上承式钢箱梁桥,式样与楚雄禄丰县金山镇境内的下箐1号大桥相同[注3]。滇缅铁路所需钢材大都从英国进口,该桥的钢箱梁即为1937年由位于英格兰西米德兰兹郡温斯伯里(Wednesbury,West
Midlands,England)的轴杆与轴承专利有限公司(Patent Shaft and Axletree Co.Ltd)
制造,这是一家专门生产铁路桥梁、钢轨岔道及车辆轮轴的工厂。西米德兰兹郡曾是英国工业文明的摇篮,该公司即创办于1840年,之后成为温斯伯里当地的标志性钢铁成品制造企业,直到1983年工厂被拆除,它见证了英国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产业兴衰。盘龙江桥是滇缅铁路全线中为数不多保留至今的遗留工程,至今仍坚固耐用,屹立于盘龙江上。
http://s8/mw690/63ebec2bgdbba52f1c7a7&690
http://s15/mw690/63ebec2bge0940a259c8e&690
城西北郊的线路
1937年抗战爆发,内地的高校为躲避战火、保存教育精华,向大后方撤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校址位于莲花池与地台寺之间,滇缅铁路就从其后面经过。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本部)南北两部分校园已将铁路夹在其中,路上除火车通过外,学校师生、行人和小贩往来穿梭,如果对历史不了解的话,很难有人会知晓这所云南的高等学府和米轨铁路都是抗战时期的产物,它们都曾寄托了当时国人的一些重要希望。在昆明城西北郊的虹山西麓,滇缅铁路与滇缅公路两路相会,1938年8月通车的滇缅公路起点就位于附近(今昆明西站汽车客运站)。关于“西站”的名称由来,最早是因为1915-1920年间,国民政府在此设站卡,检查出入城内的过往行人、车马而得名;后来修筑滇缅铁路,在滇缅公路和蔡家村之间设立车站,称为“昆明西站”,所以这一带就被称作了“西站”。同为战时生命线工程的滇缅公路、铁路两路,一个千里跋涉,书写了一段战时运输的传奇;一个没有修通,沦为历史悲剧。1966年贵昆铁路通车后,昆明西站改名为麻园站,因为从车站向西出去有一座村子因过去种植大片的大麻园而得名。
http://s5/mw690/63ebec2bg7cdba3c68734&690
http://s3/mw690/63ebec2bgdbbad8c825c2&690
http://s11/mw690/63ebec2bge094237fc94a&690
铁路继续向西来到眠山脚下,再次与滇缅公路相遇,之后共同穿过马街镇、石咀村、普坪村和车家壁,通过隧道、展线翻越碧鸡关进入安宁坝子。由于1941年4月获得美国政府的专项贷款1500万美元,滇缅铁路工程得到提速,同年铺轨至安宁,是战时的最远铺设距离,但是在1944年又拆除了石咀至安宁段;1959年铁道兵部队重修铁路,铺轨至楚雄一平浪;1970年起至1985年间陆续拆除了一平浪至石咀的线路,现今就只剩下12千米长的残段,是为昆石支线。昆石线穿行于现代城市当中,平交道口密度很高(全线12千米就有25个有人和无人看守道口),随着昆河线等其它线路的衰落,这些老旧的米轨铁路该何去何从,究竟是要保留历史文化,还是要顺应城市发展,都值得深思。
[注1]修建叙昆铁路与滇越铁路之间的环城线,可将滇越、滇缅、叙昆三条铁路联系在一起。
[注2]1967年“油管桥”被拆除改建为混凝土公路桥梁,即现在的环北桥,但“油管桥”的俗称沿续之今。
[注3]目前仅剩下桥墩遗迹的下箐1号大桥原结构为片石桥墩、5孔30米上承式钢钣梁桥,规模和现在的昆河线第二代白寨大桥接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