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评课稿
浙江省乐清市翁垟高级
郑月央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等差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处于知识交汇点的地位,非常重要。今天我听了这堂课,总体感觉:这是一个成功的课例。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价:
一 教学过程,自然而然水道渠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这“米”非常关键。教师通过千辛万苦地搜集素材,千淘万漉地比较筛选;不厌其烦地拜师求教,对每个细节的追根溯源,可谓精益求精。我简单记录该课的教学过程:
(1)引例: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
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 以应用问题做引入,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新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从多种渠道进行教学。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引出10岁小高斯用首尾相加相等的特点巧算的故事,让学生讲述,并用flash配音的方式让学生记住这位德国的数学王子。加数个数由偶数变为奇数,巧妙变式:
让学生自己发现个数不成对出现只要稍加处理,便可殊途同归,学生给出了如下解法:
方法1:原式=
方法2:原式=
方法3:原式=
方法4:原式=
方法5:原式=
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且还很自然地引出了本堂课的重难点——倒序相加法求和,然后进行公式的推导。
(3)
变换问题情景,巧用公式。
教师介绍:在我国南北朝时,张丘建始创等差数列求和的解法,《张丘建算经》里给出了几个等差数列问题。例1:“今有女子不善织布,逐日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减,初日织五尺,末一日织一尺,计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例2:今有女子善织布,逐日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增,初日织五尺,计织三十日,共织九匹三丈,问日增几何?(一匹为四丈,九匹三丈为390尺)
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史,兼习古汉语,又学习了数学,一举三得。
(4)小结公式的函数意义及差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的巧妙记法:引入梯形求面积公式记 及几何中常用的“割补法”记
,学习数学思想的类比和迁移。
二 课堂记录,利用评课标准分析
课
堂 教 学
时 间 分
配 表
|
教师讲解
|
师生互动
|
合作学习
|
学生自学
|
非教学时间
|
合计
|
时间
|
10′
|
22′
|
10′
|
4′
|
0
|
46′
|
占总课时
|
21.7%
|
47.9%
|
21.7%
|
8.7%
|
0
|
100%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教师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自学)有36分钟,真正做到了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个人讲解没超过20分钟,也满足了一堂好课硬性标准。
教师教学手段很值得学习。一开头的flash高斯故事的配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还采取了学生讲故事、学生上黑板板演、让学生修改打分等方式教学。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当学生回答或解题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回答或解题错误、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勉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点教师也做得很到位。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她的“独家秘诀”——奖“袜子”(即奖励上课表现不错的学生,先奖一只袜子,奖励其积极性,努力争取与此配对的另一只),让上课的氛围达到了高潮。教师善于思考,投学生所好,教学效果不错。
三 教育渗透,多方面多角度提高
都言:“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育人的教师不是一名好教师。”每一堂课都有一个德育目标,教师必须在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下功夫。这堂课教师介绍了“数学王子”高斯,鼓励让学生争当现代的小高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引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堂中紧紧围绕这个“器”给学生很大的引导作用,将德育目标上升到一个高度。
课堂利用“张丘建始创等差数列求和”,用古汉语表达,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整合。数学史的教学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启发学生人格成长,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导并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它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构筑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