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关于结构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技术分析 |
关于结构,我一直长时间谈到的结构两个字,今天我正式的给大家做一个量化的解释,以方便大家进行判断。
1、价格的低点创新低,趋势类指标MACD的DIF低点不创新低,或价格的高点创新高,趋势类指标的高点不创新高,为钝化现象。
2、钝化现象是形成底部或顶部结构的必然过程,但不具备可逆性,即我们确定顶部或底部结构要是形成的一定要经历钝化,但形成钝化的却不一定会形成结构,因为钝化会消失。
3、在钝化现象的前提下,趋势类指标MACD的DIF值先行出现转向,即顶部结构由上升转为下跌,底部结构由下跌转为上升(只取整数位)。则判断结构形成了75%。
4、MACD的MACD值变颜色(MACD有三个数值,分别是DIF\DEA\MACD,DIF最重要,也最常用,MACD值是金叉死叉的结果)。这只是结构形成的一个补充或加强,这个现象出现,结构形成了100%。
从目前来看,深成指和沪深300已经形成钝化了,上证指数没有,也就是我说的多指数之间的协调性的问题。但协调性的问题也许始终都存在,我们也不能非得等到协调性没问题了,再去操作,不能因噎废食。
我认为3个指数,形成其中的两个即可,3个都形成最好,形成1个不够稳定。所以现在的重点就是观察深成指和沪深300指数的结构,至少得他们两个都形成才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9b8340102e74u.html
徐小明关于结构的后续说明:
20141221: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a37fc0102v9e3.html
到上周五的中午,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60分钟线是已经形成了顶部结构的。我对结构有过量化的标准,就是我们不能说可能形成也可能不形成,是否形成给定一个标准,有了标准,可以使思路更加清晰。结构的标准我在一年前就进行了量化。
结构标准如下:
1、先形成钝化:钝化是背离结构的必然过程,但钝化并不一定形成背离,钝化要求是两个峰值之间的比较(最多可以间隔一个峰值),当价格创新高(或新低),趋势类指标MACD的DIF值不创新高(或新低),为钝化。
2、在钝化的状态下,红角线(或绿角线)超过2根,DIF值转向,为结构形成70%,MACD翻绿或翻红,为形成结构剩下的30%。
所以,12月9日当天的大跌,次日我就判断止跌,原因是各周期都没有结构,只有15分钟这个周期有,15分钟最多就代表了1天半左右的调整。原来也说过,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日线一一对应的调整或反弹级别。
但这一次我之所以说6天,就是因为这一次跟12月9日不同,这里有60分钟的结构。那么你可能会问,上周五下午的的上升,结构消失了么?不,结构已经形成,是以收盘价为准的,如果已经形成为即成事实,不会消失。
正是因为为了解决结构可能会消失的问题,我才叫之前的过程为钝化,要求DIF值必须转折,而周五中午实际上已经发生转折,即结构形成。
但有时候结构并非是一个,二次筑顶或三次筑顶就是形成多次结构。我以前也说明过,你在首次形成顶部结构的时候,你是不知道后面会不会形成二次或三次的。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第一次形成的时候,进行确定,并做出反应,事后诸葛没有意义。
大家也可以看上证指数的60分钟线,这个结构消失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只不过要形成二次结构罢了。目前依旧是钝化,在钝化的状态里,一根中阴线(60分钟周期)就会形成结构。
虽然判断为上升途中的调整,但这个位置不宜追涨了。
201506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9b8340102vm7f.html
我们先说标准,结构的量化其实具有很大的难度,我认为的量化标准主要分为两点。
1、在钝化的基础上
2、DIF值转折
没有钝化就肯定没有结构,有钝化不一定有结构,钝化是结构形成的前提。DIF值不能取小数点后面太多的数,否则稳定性不好,标准是左边不等于零的两位数。
目前上证指数是21、沪深300指数是18,沪深300指数的结构级别要比上证大,所以现在就看上证指数就行。
上证最高是22,那么判断结构就简单了,目前是21,以收盘价格为准,它不会总是21的,只有一个数了,若果从21到22则结构消失,如果21到20则结构形成。上周五本来很有机会哦,因为210.005,这个数当然更容易到20了。
可是最终价格还在继续涨,目前给周一的标准是:微涨(10个点以内)、平盘、小阴、中阴、大阴,结构都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