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诗中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2018-09-08 20:46:46)
  陶潜《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有些学者指出,陶潜这首诗的思想根源于佛教的“空”观(如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佛经讲缘起性空,经常提到“幻化”,如(西晋 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 本无品》“五阴如梦,如响,如光,如影,如幻,如炎,如化,终始不可得。”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 十喻释论》引《摩訶般若波罗蜜经》:“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后汉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幻如人,人如幻”,表面上看与“人生似幻化”的意思很接近,但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佛教般若思想的“空”观,是缘起性空、自性空。而陶诗却是说“终当归空无”,“空无”的“空”不是性空的意思,而是接近于“虚空”、虚无、非存在的意义。在僧肇所批评的三家义中,其中之一是释道安所持的“本无义”。(隋)吉藏《中观论疏》卷二《因缘品第一》“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若宅心本无,则异想便息。……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

  “本无义”作为格义佛教的一支,与魏晋玄学思想有莫大关系。
 
   张湛《列子序》云:“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
  
  道安的“本无义”(道安的“本无”一词似源于何晏、王弼的正始玄学)提倡“宅心本无,异想便息”,与张湛所谓“群有以至虚为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相似。
  
  张湛《列子序》中所谓的“生觉与化梦等情”,与陶诗的“人生似幻化”相似;而“万品以终灭为验”与陶诗的“终当归空无”相似。

 罗宗强说陶潜“实践委运任化的的人生态度,与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依靠的不是玄学的理论力量,而是借助于儒教与佛学”“他用儒家的固穷的思想,用般若的万有皆空的思想,摆脱了世俗的种种纠结,走向物我泯一的人生境界”,这是完全不对的。陶潜并没有“用般若的思想”。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 入不二法门品》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这和陶渊明所说“终当归空无”是针锋相对的。

  格义佛教的“本无义”在东晋南朝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如支遁《咏怀》“端坐邻孤景,眇罔玄思劬。偃蹇牧神辔,领略综名书。涉老哈双玄,披庄玩太初。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俯欣质文蔚,仰悲二匠徂。萧萧柱下迥,寂寂蒙邑虚。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涂。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玄珠。怅怏浊水澄,几忘映清渠。反鉴归澄漠,容与含道符。心与理理密,形与物物疏。萧索人事去,独与神明居。”(《广弘明集》卷三十)

  郗超 《奉法要》:“一切万有,终归于无,谓之为空。”

  陶潜《归来去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潜《还旧居》“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列子周穆王》“老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