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说课
(2012-10-22 14:47:58)
标签:
教育 |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溪河小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的特点。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体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描写。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 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2.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2.检查自读情况
3.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4.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有感情地范读。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觉得那些语句写得美。
★出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理解:“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出示: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3.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4.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16
风光美
人情美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
大溪河小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以前我们上公开课一般都是选择上第一课时,这次集体备课中我选择了上第一课时的尝试。下面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向大家做一简单汇报:
一、说教材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而对于我们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