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里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材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拥有自信呢?我认为,建立自信心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相信自己能行,二是自己的能力被别人欣赏、承认。我在工作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一、足够的关心鼓励,让小学生走向自信。
一个人自信心的形成总是离不开他人的影响,恰当的表扬可以强化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进步,也有利于克服缺点。因此,我们这些为人师表者,应多鼓励小学生。鼓励能强化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当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良好举止被老师注意时,他便会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发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
对于一部分小学生来说,学习一旦遇到挫折他就有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形“我不行”的思维定式,给学习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对此,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心里动向,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发现问题,用热情的语言与真挚的爱心帮助遇到障碍的学生,使小学生认识自我。年幼的1学生有着极强的“向师性”,老师充满关爱的一句"再试试看,你一定能行”,就有可能使学生找回自信。
二、分层对待,调整目标,让学生获得自信。
我在深入理解小学生的基础上制定了适中的目标,以使学生获得自信。目标太高,小学生经过奋斗仍达不到,则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容易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失去激励价值,收不到教育效果。要将目标定为“跳一跳,够得着”的位置,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事并且能够做好时,他才能对这件事感兴趣。事情做成了,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不断加强,就能自觉地按确定的目标去努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层对待,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差异。努力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全面和谐地发展自我。
三、提高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集体中增强自信。
我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时,尽量使活动丰富多彩,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鼓励胆小、内向、不够自信的的学生表现自我,努力使整个班集体成为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健康群体,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体验,寻找自信的支撑点。
四、营造和谐的氛围,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因此,和谐、轻松的情感氛围显得相当重要。我努力让每位同学在班上有主人的感觉,使学生感到自己一直在大家的关注之中。老师要对班级舆论给予正确引导,提倡“别人行,我也一定行"的积极信念,让学生对未来、对前途充满希望,充满自信。
洋洋大观的教育理论没有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生活里也找不到一把能开万把锁的钥匙。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性地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让自信的光照亮小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成长为能够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积极的、有创造性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