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有条特色化“捷径”,想提倡什么,只要纳入高考,立马上行下效。本文不讨论这种制度,对于家长以及学生个体,洞悉政策走向,有助于事半功倍。
2017年高考落幕,网上疯传状元一改以往“书呆子”形象,学习、才艺甚至外貌均是力压众人。其实,这个变化在四年前就在悄然发生,只是那时还没有到状元水平,但那时高分学生已经不是“只会读书”的了。四年前发生了什么?正是2011年新教改的第一波成果。所以说,不是孩子变了,而是评价标准变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顺应这一时代呢?山东省高考结果出炉,大家发现前十名中,有七位家长都是教师。往年高考状元数据中,家长是教师的也占3成以上。
这个故事说明,教师特点是规律性的作息,这对培养习惯十分重要,也是培养习惯的前提。习惯对孩子有多重要?学习本身是自带“加速度”,而决定的根本就在于习惯!
教师能给予孩子什么呢?近日我听到一个同事的故事:她带孩子上课外班,期末了,有的家长议论:“要上四年级了,估计没时间上课外班了。”同事却说:“时间上没问题啊。”然后她把日程和时间给大家计算了一下,其他家长第一反应是:您是老师吧。
学习习惯差的孩子,一方面是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适应高刺激的事物,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另一方面,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更多地体会了拖延以及开小差带来的快感,神经突触也会随之建立,使其习惯拖延。
习惯好的孩子正相反,他们从小适应了枯燥的练习,并习惯在枯燥中坚持,从而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这使得他们能够获得良好成绩,从获得而亲和枯燥的习惯。如此一来,在外人看来很苦的事情,他们并不觉得累,反而投入其中。
习惯差的孩子,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恐怖的时间亏损;习惯好的孩子,不仅课上一马平川,课后仍然有自如的时间刷熟练度,此外,还有空余时间投入体育、艺术。“马太效应”就会使二者差距越来越大,越努力学习的孩子,越适应学习,学习效率越高。
高考杠杆正在由“考智商”向“考习惯”转变,2017级高一开始的3+3改革,将进一步推进这种趋势。如此一来,小时候没打好基础,高二、初二一年逆袭的故事会几近消亡,因为知识性的东西可以靠智商短时间融会贯通,但习惯性的东西是一时无法改变的。
决定孩子成绩的习惯都有哪些呢?
首要的是“大量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要想提高效率,间接经验是重要途径。而间接经验的获得,就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有的家长反映,自己孩子也没少看书,但是仍然不见起色。这就涉及“有效阅读对象”以及“有效阅读方式”了。比如漫画以及一些粗制滥造的刊物就不属于“有效阅读对象”,只能适当用来娱乐,但不能计入阅读数量。走马观花的翻一遍就不属于“有效阅读方式”,有效阅读的方式一定是阅读过程中有想法,合上书有所获取的。
其次是“重复练习”的习惯:
“会做”与“作对”是两回事,考试不是考“会不会”,而是考熟练。对此有人总爱用机械、浪费时间来批评,实际上是不对的。大量练习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提高孩子解题能力,而这种能力未来能够迁移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习惯也是一种习惯。比如说,同样解决一道难题或理解一个难的概念,需要经过至少七层嵌套的逻辑,一个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前三层逻辑早已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又在他以前做过的题目、看过的书中熟悉过,剩下的工作只不过是推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
[转载]【警钟】教育杠杆正向“习惯”倾斜
而一个没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两层的逻辑,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就要占用极大的工作记忆空间,经历无数次试错,承受大量不熟悉逻辑的痛苦,才能到达第五层,于是解不出来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转载]【警钟】教育杠杆正向“习惯”倾斜
最后是“适应无聊”的习惯:
要让大脑适应低强度的刺激,电子产品就是一大阻碍。为什么把电子游戏比作“毒品”,因为电子游戏依靠超高频刺激,来吸引孩子,而当孩子停下来时,仍然想着继续接受刺激——这个性质就如同毒品带给人的快感。
同时,在孩子入学后,还要将无意义的户外疯跑和体育锻炼分开看待,不是孩子呆在外面就是锻炼身体。例如打球,是一种在规则下集中精力,调动身体赢得目标的活动;而追跑打闹则是由身体引发的感官刺激。二者对人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打算走艺术路线,像舞蹈这类就不宜长期练,因为在脑功能中,与学习是相悖的。至于重竞技(拳击,跆拳道,举重,柔道,摔跤)就更有损学习了,而且几乎是不可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