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永龙
朱永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08
  • 关注人气: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一比》教学设计

(2022-07-23 11:18:52)
分类: 他山之石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97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4.充分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和合作的快乐,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现实价值。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给每个同学准备一张比赛结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动物王国正在举办运动会,其中有两个队在举行投篮比赛,你们想不想看看啊?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有的学生认为壮壮队获胜了,因为他们投中的总数多;有的学生提出相反意见,由于比赛人数不同,所以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得出应该看平均每个运动员投中几个球来比较哪队实力强,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二、组织探究,解决问题

1.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独立思考、小组学习

课前给每个同学准备一张比赛结果统计图,在学生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队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以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图上“画一画”“算一算”等方式独立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里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把自己解决的过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时,让组内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逐步完善自己和他人的方法。

此时,教师要及时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要求各小组把组内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首先引导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然后让学生介绍用“总数÷人数”的计算方法,并板演计算的过程,说说每步所表示的含义,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2.深化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强强队投篮的平均数是6个,6代表什么?是不是每个人都投了6个?”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是指哪一个人的具体数量,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1)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遇见过哪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如:考试中的平均分、家庭月平均收入、平均每月用电量等。

2)出示两则信息(课件):

三年一班同学平均身高135厘米。

三年二班同学平均每人读书4本。

组织学生说说每条信息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在学生发言时,要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平均身高135厘米是全班的总体水平,班里有比135厘米高的,也有比135厘米矮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70页试一试

此题要引导学生先观察统计图,并从图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在评价时,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如:天气越来越热,应多进冰糕;反之,则少进冰糕……

2)教科书第71页练一练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确可以在统计表上直接用“取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得分,也可以用计算方法求平均得分。

2.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数学故事: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是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这道题是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十分感兴趣,教师也可以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组内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进行全班讨论,并各自说明自己的理由,让学生在争论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四、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的?

2.引导学生说说合作学习的感受,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