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石涛《狂壑晴岚图》

(2014-03-21 09:29:53)
标签:

情感

赏石涛《狂壑晴岚图》

 

掷笔大笑双目空,遮天狂壑晴岚中。苍松交干势已逼,一伸一曲当前翀。

非烟非墨杂沓走,吾取吾法夫何穷?骨清气爽去复来,何必拘拘论好丑。

不道古人法在肘,古人之法在无偶。以心合心万类齐,以志释意意应剖。

千峰万峰如一笔,纵横以意堪成律。浑雄痴老任悠悠,云林飞白称高逸。

不明三绝虎头痴,造妙精微胶入漆。天生技术谁继掌?当年李杜风人上。

王杨卢骆三唐开,郊岛寒瘦标新赏。无声诗画有心仿,万里羁人空谷响。

 

    这是石涛题在他的得意之作《狂壑晴岚图》上的一首七言古风。文辞固然还谈不上十分地精炼,但信手拈来,无法无天,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天性豪情跃然于字里行间,活脱脱石涛一幅自画像。

    看石涛的画,关键不是看法度和意境,而是要看生活和激情。论法度,他比不上八大山人那么严谨;论意境,他比不上倪云林那样超脱。但若论激情之率真、之恣肆、之纵逸,以及深入生活之透彻和独特的视角、视野,他却是古今第一山水大家,可与徐渭之花鸟相并驾而为双绝。他的山水,全靠激情驱动画笔,描绘着直接从生活中获得的对自然山川的感受,仿佛气功中的自发动功,人身的识神已让位于大灵,直接与宇宙信息相沟通,手舞足蹈的狂放,已不在意识的控制之下,而由下意识、潜意识、无意识驱动着笔墨的流走。画有技、有意、有境、有情。石涛的画,最大的成功之处在情和境,而不是在其他!他的情不是似水柔情,也不到大慈大悲之情!而是野马奔腾式的激情;他的境,不是单纯的心境,也不完全是心物合一的意境,而是对自然美的独特发现流露于笔下,与自己的激情相融合之后的“情境”。

    《石涛画语录》和他的许多题画反复申述的重要的艺术观有两点:一是生活,主张师法自然。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也称之为“尊受”,即尊重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第一感觉,受而后识,见知成识,是为大智慧。师法自然与“尊受”相结合,便是境与情的融合。由于此,石涛画面的造型、构图,常常是十分奇突,前无古人,令人感到意外地妙,这种意外,便在于为前人程式中未见,只能在无比丰富的大自然中以“灵眼觑见”,并以“灵手捉住”(金圣叹语),只要打开《石涛书画全集》,这样的妙作触目皆是。

    第二个重要的艺术观便是“无法而法”。石涛不认为他继承了前人的技法,他口口声声称“我自有我法”,即使我法与前人相似,那不过是“某家就我”,而不是“我就某家”;是偶然巧合,而不是有意模仿。这一点我历来认为是一种夸张的、走极端的、艺术化的说法,因为事实上,任何大家

都不可能不学前人的。石涛也许确实没有认真临摹过古人的画,但他生活的那个环境,随时可以见到古人和同时代人的画,而同时代人又个个都是临古高手。前人的勾皴点染各种技法,耳濡目染了然于胸,一下笔便是在学习传统。何况他所传世的作品中也有仿古之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石涛创造能力的估价。的确,迄至石涛为止,我们还未看到第二个人,在山水画中无法无天到石涛的样子,古人之法对他来说是毫无约束的,他完全根据表现自然的需要,灵活变通使用着各种技法,他的每一幅画都很难说像古人的某家法,即使是古人用过的披麻皴、落茄点、夹叶树,到他笔下,都发生了变异,似古人,又绝对不是古人,而是石涛自己。有古法,更有许多新法、无法之法,还有那些被传统文入画认为是“弊病”的技法。正因此,郑板桥等人才说石涛画“好野战,略无纪律”,是“野狐禅”。

    石涛的缺陷是用笔有时(不是全部)狂躁、浮滑,喜欢露锋芒,留下斧凿痕,不够精炼,甚至有点乱。但由于他的画表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激情与生活感受,人们便忘记了他还有缺陷,因为他的优点和长处太惊人了。更辩证地讲,他如果没有了他的缺陷,也许也就没有了或削弱了他的长处。因此,作为评论家,实在也是不该计较他的缺陷的。

    石涛最富有个性特点的是那些狂躁之作。然而他作为艺术最高境的精品杰作,却是以自己独特的技法,在比较冷静的状恋下画出的作品。《狂壑晴岚图》便是这样一件作品。

    这张画现藏南京博物院,纵164.9厘米、横55.9厘米。画面题诗声称“掷笔大笑双目空,遮天狂壑晴岚中”“吾取吾法夫何穷”。虽未贬低古人,但却是绝对地无视古人,他认为古人成功之处在于技法的“无偶”,即独一无二。这篇诗跋着重强调的是“无法”“我法”,虽有狂气,但狂而不躁,狂而不失文气。观此画更是如此,落笔无疑也是狂的,但收拾时十分精心。为了突出“狂壑”之狂,画面上峰峦竭尽变化,不仅有高有低,有明有暗,有泼笔、有勾勒、有皴染,而且有平台山路,有水口飞瀑,皴法有直有斜也有横,横者

势如折带而形如披麻,直者势如披麻而笔下拖泥带水。壑者,山谷也,位于群峰环抱之中,处于画面上部中心位置。中心位置,易于呆板,然而,由于周围山峰的高低横直的变化,加之山谷中有丛林自右而出,有岚气自左而上,巧妙地打破了呆板。狂壑之狂,非壑之狂,乃是借纵横错落的峰势之狂而狂,借水口自远及近的奔腾之势而狂,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这幅画中,山壑之空,当其无,有狂之用,这真是中国哲学之精髓所在,也是中国

画中奥妙所在。这里,固然诸多山峰的姿态十分狂,十分精妙,但最精彩的却是中间的空白处,如古人所说:虚白处乃“灵气之往来”,为画眼,比有画有笔有墨有色处更是妙不可言。

    为了突出。晴岚”之晴,石涛用淡赭石和少许藤黄染出山峰的受光面,以淡赭、淡黄和少许朱色染出树干和杂树夹叶,远山以大笔蘸空青写出,与暖色形成对比,整个画面呈现亮丽祥和之色,此亮丽祥和之色与水墨湿笔的氤氲相对比,一派雨过天晴之气象。画面岚气分三部分处理:一是画幅中部,拦腰一股岚气,将画面一分为二,上半部画山水,下半部画人文活动。这一块岚气从左向右的切断,是十分大胆的手法,弄不好会使画面上下两半雷同平板。而石涛笔下用树木的高低错落,以及部分树木的拦腰截断,根梢相呼应,

树干为岚气遮挡,迹断意连;并用岚气的回绕聚散等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平板。,并且衬托了“狂”。第二块岚气即是上半部的“狂壑”,亦即画面的重心所在,已如上述。第三块是大笔扫出的远山,即山即气,混然一体,若隐若现中,岚气缥缈,恍若仙境。三块岚气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由显而隐,由实而虚,巧妙无比。

    画面下半部画深山密林中茅舍隐隐,竹木森森,清流急湍直与远山的水口飞瀑相接应;山谷泉响之间,茅舍之中,一文人高土正挥毫书画,有两人立于对面,一人观望,一人帮助展纸;山林仙境中又有这般高雅,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神往。或许这正是石涛的自我写照,或许他正是一边欣赏着屋外的狂壑晴岚,画出了笔下的《狂壑晴岚图》。

    当然,此画精妙之处远不止这些。石涛在诗跋中已作了不少自述,所谓“苍松交干”“一伸一曲”“非烟非墨”“骨气清爽”“千峰万峰如一笔,纵横以意堪成律”等等,绝非自吹自擂,而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加之那独树一帜的书法题跋,字体大小参差(我一直认为是郑板桥“六分半书”的渊源所自,当另有专文论述之),粗笔泼扫不失严谨,细笔勾描不失狂放,将最不易统一的笔法和谐统一于画面,居然“千峰万峰如一笔”。尤其是用墨的浓淡氤氲,于狂气中更见秀气、仙气、雅气、逸气,真令人观之、赏之、体之、味之,敬佩之,神往之,不能不如痴如醉,似癫若狂…

 

郑奇1999年4月眼疾疗治期间撰于退旻斋中

 http://s2/bmiddle/001Pqu8Cty6HtwJNXEZe1&690

http://s15/mw690/001Pqu8Cty6HtwH78ya9e&690

http://s7/mw690/001Pqu8Cty6HtwJkTSC0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