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读报,见到以下这条消息,觉得很有教育意义,特抄录并评点。
新华社东京9月6日电(记者
蓝建中)日本一项研究显示,血糖高或存在糖尿病风险因素的老年人,容易出现导致早老性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脑内色斑状物质。因此,若能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以避免血糖高并预防糖尿病,或许可以防止罹患早老性痴呆症。
脑内色斑状物质是指贝塔-淀粉样蛋白质在大脑内积聚形成的色斑状物质,被认为是导致早老性痴呆症的元凶。
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岩城彻等人从1988年开始,对福冈县久山町的135名居民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这些居民开始接受调查时平均年龄为67岁,从那时起全部接受了血糖测试。他们在1998年至2003年间全部去世,平均寿命为79.5岁。
这135人中,有16%的人在调查期间患上早老性痴呆症。对他们的遗体解剖发现,其中88人有脑内色斑状物质。
研究人员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高血糖和糖尿病等与脑内色斑状物质的关联,最终确认,血糖偏高的老人与正常老人相比,出现脑内色斑状物质的风险是后者的1.7倍;而本身不仅血糖高,还具有易导致脑内色斑状基因的老人,出现这种色斑状物质的风险则是正常老人的38倍。
研究人员表示,预防高血糖和糖尿病的措施应该对预防早老性痴呆症也有作用,他们今后将继续研究血糖偏高和脑内色斑状物质发病的关系。
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神经病学》杂志上。
健康报 2010年9月7日第2版
许樟荣点评:以上研究说明了高血糖影响了脑功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高血糖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就脑而言,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腔隙性梗塞,这是一种累及小动脉的脑梗死。多发的腔隙性梗塞的患者容易发生痴呆。
高血糖的不良影响是一个慢性的过程,甚至是不知不觉发生的。再举例,上月底,在大连召开了全国内分泌学术大会,会上,李光伟教授和美国的PETER
BENNET教授分别介绍了大庆研究。这是我国罕有的被全世界同道公认的开创性的糖尿病研究。该研究说明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其中有一张幻灯片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在这项研究结束后20多年,再来回访当时的高血糖和正常血糖人群,结果发现,在大庆研究后的20多年的岁月中,当时血糖正常的人,死亡了22%(大致是这个数字),而高血糖的人群的死亡率是56%。这说明高血糖的人群过了20多年,死亡率是血糖正常人的2倍。
所以,高血糖的危害性是长期的慢性过程,不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还不容易体现出来。现在,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越是不重视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控制。理由是没有时间、没有感觉不适等等。遗憾的是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病变,没有时间就有可能早早地丧失了工作时间。
今天下午,我会诊一位外省的局级干部,他常年的血糖控制不好,高血脂还吸烟。我同他讲,他的心脏很可能有问题,有问题的概率在90%以上。他回答我正好昨天在我们医院做了冠脉CT造影,我马上给我院CT室打电话,获得的信息是这位60来岁的局级干部的心脏CT显示出有多支冠脉狭窄,严重的一支狭窄程度是95%。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提醒我们医务人员和患者朋友,高血糖的控制切切不可忽视。正好晚上又读到这条新闻,有感而发,就写几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