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怎样做最大》实践与反思(陈加仓)
标签:
转载 |
分类: 论文(教师随笔) |
设计意图: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本课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是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活动的背后有一定的思考含量,主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求发展,并在发展中进行创新。旨在拓展数学教学空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本课力求体现:
1、 重视教材的拓展性知识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数学,构筑互动的平台,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良好数学素养。
2、引导学生在“设疑-猜想-验证-发现”中展开学习,在一次次猜想验证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提倡方法多样化,不追求同样思维层次、习惯和模式,提倡方法多样化,优选最佳方法,注重个性差异,让孩子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4、重视概括与提炼,及时反馈学生的猜想、验证、发现等活动。把计算器引进课堂,让最佳的时间花在探索寻找规律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5、力求体现新课堂理念,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然创造的火花,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广阔的空间。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相关的形体的变化规律,了解相关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初步感受数学在研究中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育学生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合作探究、动手实践、验证发现的能力。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温州有“数学家摇篮”之称,温州曾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如复旦大学教授苏步青,苏教授小时候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节课我们讨论苏爷爷小时候做过的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2、揭示问题:怎样把一块正方形铁皮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
二、提出方案、比较简析。
|
图1 |
|
图2 |
生2:把正方形铁皮一边的两个角各剪去一个小正方形铁皮,焊接到对边去,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如图2)。
2、哪种方法做成的长方体铁盒的体积大,为什么?
生:第二种方法做成的长方体铁盒的体积大,因为材料的使用率达100%。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研究做法一
1、探讨能做多少种不同的长方体铁盒?
师:如果正方形铁皮的边长是18厘米,能做几种不同的长方体铁盒?
生1:无数种,因为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整数。
师: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整厘米数呢?
生2:只有8种,也就是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2、3、4、5、6、7、8厘米。
师:边长可能是9吗?
生:不可能,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8,正好剪完了,就做不成长方体了。
|
边长cm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容积 |
|
|
|
|
|
|
|
|
|
2、猜想:哪个无盖长方体铁盒的体积最大呢?
生1: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做成的长方体体积最大。
师:你凭什么这样认为?
生:用的材料就越多,做成的长方体体积就会大。
生2:我认为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5厘米,做成的长方体体积最大;因为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比较接近。
生3:也可能是4厘米。
生4: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6厘米,做成一个立方体,体积会最大。
这时学生各抒己见,观点各不相同。
师:到底哪个长方体的体积最大呢?
全班学生说:让我们先算一算。
3、验证
(1)分组计算,填写表格
|
边长cm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容积 |
256 |
392 |
432 |
400 |
320 |
216 |
112 |
32 |
|
(2)师: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哪个长方体的体积最大?
生:当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时,做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
结合刚才猜想,教师问:这时你有什么感想?
生1:我们解题,不能只靠猜想,还要认真计算。
生2:说明了猜想不一定正确。
师:说明了我们研究数学,不但要大胆猜想,而且还要严格验证。
师:从上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
边长 |
|
图3 |
生2:体积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这种变化的趋势吗?
请学生上台演示后,再出示图像(如图3):
生:老师您画错了,左边的曲线应比右边低。
大家一看果然如此,我立即称赞了这位孩子的大胆和聪明,这时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长方体的形状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底面越来越小,高越来越大。(课件演示)
(3)在小正方形的边长2.9cm与3.1cm之间细化:
师:刚才研究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整厘米数,只能做8种不同的长方体,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小数的呢?能做无数种不同的长方体。这些长方体中体积还是432立方厘米最大吗?
生:不是。
师:肯定不是吗?
生:不一定,有可能还是最大,也有可能不是。(大部分学生这样认为)
生:老师,让我们再继续研究。
师:怎么研究?
生: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取小数进行研究,如2.9或3.1
生:还可以取2.8或3.2…..
|
边长cm |
|
3 |
|
|
容积 |
|
432 |
|
生:我们发现体积还是432立方厘米最大的。
3、举例研究。
设问:如果正方形铁皮的边长是24、30、12、36厘米,用同样的方法也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可能是几呢?
(1)学生猜想。(学生猜想教师板书)
师:当正方形铁皮的边长是24厘米时呢?
生1: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可能4厘米。
生2: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可能8厘米。
生3:我认为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还是3厘米。
师:当正方形铁皮的边长是30厘米时呢?
生1: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可能5厘米。
生2: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可能4厘米。
生3:我认为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还是3厘米。
…..
(2)分组研究。
|
正方形的边长是( |
|||||
|
边长(cm) |
|
|
|
|
|
|
体积 |
|
|
|
|
|
(3)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后教师将错误想法擦掉)
生1:正方形铁皮的边长是24厘米,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时,做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
生2:小组研究的结果也是这样。
生3:正方形铁皮的边长是30厘米,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5厘米时,做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
我们组还发现了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的6倍。
生4:正方形铁皮的边长是12厘米,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2厘米时,做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 我们组也发现了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的6倍。
…..
(4)发现规律: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大正方形边长的 。
(二)研究做法二
1、探讨能做多少种不同的长方体铁盒?
2、计算体积。13.5×9×4.5=546.75
(三)再次比较两种做法的体积的大小。
|
图4 |
1、课外探索(如图4):它的体积会更大吗?
课件展示,学生发出了赞叹声。这时问:它的体积会更大吗?
生1:它的体积会最大,因为材料使用率达100%,而且又是立方体。
生2:不对。刚才立方体的体积也没有最大。
全班学生又陷入沉思……
师: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外研究,看哪些同学先出研究成果。
2、回想一下,你们是怎样获得这些成果的?
生:我们是通过猜想-验证-发现的方法,获得研究成果的
……
师:这是研究数学的非常好的方法。同学们像苏爷爷小时候那样,认真地钻研数学,相信你们能成为未来的数学家。
课后体会:本课教学紧扣长方体或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围绕“怎样做最大”这个中心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始终让学生置身于充分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感悟数学无穷的魅力,激发探究、创新的热情。下列几点感触颇深: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都想成一张无知的“白纸”,每个孩子都存在差异。这节课既有面向全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巩固”,也渗透了尊重个体的理念,不追求同样的思维层次、习惯和模;让学生参与开放式的猜想、思考、求证,提倡方法或答案的多样化,让孩子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等。做到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些都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思想。
2、重视课本内容的拓展性知识教学,拓展数学教学的空间。本课内容是对课本求算体积知识的延伸,引导孩子分小组合作去设疑、猜想,然后验证到发现,并找出规律。这是涉及到初中的变量知识、高中的函数知识,但孩子各有差异的设想,求证的过程的展现,让一个很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虽仅仅要求用最初等的数学知识,但同时又富有激励地闪现出更高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说“数学课不再是书本的知识,引进了许多新鲜的内容”。“老师引导我们自己去实践、去发现、去总结,这样我们很有成就感。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更多地体现了校本课程。
3、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他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本课我引导学生在“设疑-猜想-验证-发现”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次猜想验证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创设融洽活跃的课堂,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本课中我以参与探索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伙伴关系。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氛围热烈。我经常用鼓励的语气:还有其它方法吗?老师最喜欢有不同想法的孩子。当公布正确解答之后,我又问:有没有同学算错呀?能大胆告诉大家吗?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自己最后一题算错了,可不知道错在哪里?于是我让全班同学帮他一起算,发现了错误所在,一起纠正总结。当学生发现长方体体积最大规律时,我又兴奋地说:多精彩地发现呀!请大家给自己来点掌声。特别是出现曲线图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您画错了,左边的曲线应比右边低。大家一看果然如此,我立即称赞了这位孩子的大胆和聪明。这时热烈的掌声响起。难怪孩子们说:即使我们发言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们。“课上,老师没限制,很自由开放,时间太短了。”……
当然这样的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平时要多钻研、多思考、多实践、做教学的有心人。
(温州市实验小学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