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为什么存不下钱?

(2018-11-02 01:01:20)
标签:

生活

感悟

理财

教育

城市

分类: 杂谈主见

http://s6/mw690/001Pp1z1zy7oRKuvA6Va5&690

-------------------------

  我之前也看过几本理财书籍,毕竟是畅销书,所以便重点捡与自身相关的营养内容,用老子的话讲即“有之以为利”。又恰扫过《存不下钱的年轻人,你该准备养老金了》,标题有些吸引眼球,但确实值得我好好思考。或者说,有值得我们一些人思考的地方。

  数钱很快乐,存钱很幸福,但并非任何人都能存得下钱。有篇文章归纳了三方面原因:1.居民收入增速抵不过GDP增速;2.居民财富的大部分被房地产覆盖;3.现实中存在的消费降级。是比较直观的表达,当然,也存在其他多样的原因。比如,家庭环境与背景的影响;社会结构屏障中的新技术作用;现代数字鸿沟的存在;等等,都与“存得下钱否”息息相关。近期又与几位好友聊起经济基础相关的话题,言语间不禁透露出一些无奈——“我怎么就存不下钱呢?”小编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

http://s15/mw690/001Pp1z1zy7oRKxrQyGee&690

(一)跟风热潮

  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在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于是,跟风普遍,缺乏自我思考与认知,社会心理问题突出……欲望重重,负重前行,甚至茫然。作为平凡的工薪阶层,常出入咖啡厅、酒吧,外出就餐频率也高,都会让你的存款“不知不觉”地进入别人的口袋。前些年,星巴克还能够代表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指标。但近些年,叫不出名的网红奶茶店遍地开花,一杯普普通通的饮品价格也是直逼星巴克价格牌。“朋友圈打卡”成为当下的一股跟风潮,体现了“与别人一样”的潜意识。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同事和朋友,总说自己存不下钱,但每天两杯近50块钱的饮品开支,一个月下来也不少吧。总而言之,就是盲目地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二)极简主义

  活得太累,更多是因为心里太沉重。之前写过《改变自己的第一步莫过于物质极简》这篇文章[已被新浪首页推荐],用亲身经历讲述去除烦恼、抓住重点的简约生活到底有多爽,事实证明,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能帮助我们存下钱。我现在的某米手机用了很久,除了必要的工作软件就只剩支付宝和微信,不安装购物App。工作这些年,我的着装购买基本都是在某Y库完成。我不追求奢侈和名牌;另外,穿职业装的时间多些,休闲装有几件就够了。目前来看,着装并不影响我的社交活动。如果同事或朋友会因你穿得低档没名牌而表露相关态度,那么显然就没必要去维持彼此关系了吧。作家赵星曾提到,你常穿的衣服其实也就那么几件。所以,真的没有必要添置多余的衣服,买回家了还穿的少,使用效率低。马上双11要来了,你的钱包还捂得紧吗?

(三)健康的体质

  常去医院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话语权。因为工作上经常熬夜的原因,透支身体。最最明显的感触就是两点:1.睡眠质量差;2.抵抗力差。小小感冒可能引发支气管炎和咽炎,然后让你难受一个月。因为一系列不良反应,开个玩笑,去医院就是自己意愿的事儿。去急诊吧,不一定对症的本质下药,冤枉钱还花了;找专科吧,病根找到了,检查和治疗费用也不是小数,况且还得是上班时间去治疗。几百几百地花出去,不心疼才怪。所以,多锻炼、不熬夜、保持饮食规律、常喝水,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跑医院的概率,看病的钱也就省下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是挣到钱和存下钱的物质基础。

(四)平台与能力

  昨晚正在加班的朋友对我说“收入不高,还累,存不下钱”。我也在思考,得出两方面原因:1.要么时候未到;2.要么能力不足;3.要么平台不对。

  1.显得有些急躁。是否因为你还在试用期未转正,或者还没接触到相关岗位。踏踏实实干着吧,只要觉得有希望,一定没问题。心态沉淀很重要,等待机会很重要。2.如果不适应当下快速的社会变革,那就是能力不足,体现在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身体素质(很多人忽略了这也是一种能力)等不足。所以,要避免熬夜造成的恶性循环,尽快空出合理时间,提升能力补缺短板。3.中国传统社会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求稳定是普遍的大众心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呈现中一种“预先失败”的心理现象,弱化甚至丧失个人自主选择能力,而在庞杂的社会信息中获取或等待权威以求稳定,则影响到职业规划。如果不是能力问题,要么就努力晋升,要么就毫不犹豫地离开,走向更适合自己的更好的平台。

(五)无效的社交

  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最不智慧的事情。无效社交,就是这样不智慧的事情之一,无法给自己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社交,即意味着要维持关系和平等交换,在此过程中就避免不了要付出精力和金钱。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得不到深层的认识和真诚的珍惜,就是浪费生命。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在谈“孤独与寂寞”时说,社交很廉价,社交无非两种动机:一是出于利益关系、功利性地搭建人脉;或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接触短促,交谈肤浅。朋友不是社交得到的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如果社交得到的朋友关系只是供你想用时而用Ta一下的话,你就还没有脱离低级层次。“朋友是‘无用’的”——在这里,肯定有很多人会反对,因为我们周围就是人情社会,脱离关系没有朋友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之所以交朋友、需要朋友、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与朋友在一起,是为了奉献爱与关怀,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以及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

  一位网友说,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有效的人脉,否则,都是无效的。人的一生,其实是自己与自己打交道的过程。所以,请你放弃无效社交吧。

(六)合理的计划

  我有个习惯。用word制作体现自己风格的表格,打印数张,计划一周内每天要做的重要事情,并在下班后记录完成情况。同时,罗列出当天因为餐食、交通、购物、话费等支出情况,大致有个印象。不需要很精细,看看哪项是必要开支,哪项是不必要的开支。如果今天花了很多钱,那么未来几天就很可能考虑减少不必要支出,提高用钱的高效性,这样既避免社交无效,也减少资源浪费。总之,在能力范围内保持一个平衡,不愿意辛苦挣的钱去得不明不白,不想活得太糊涂。所以,在开支方面需要适当的理性。

-------------------------

http://s1/mw690/001Pp1z1zy7oRKzGW7C20&690

  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毕业以后就背负着巨大的房贷压力。除了从父母和亲戚那里借到了首付,其他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完成。至少拥有了个人资产,未来才更有可能接近生活的自由。很庆幸,我并没有被生活所击倒,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生活越过越好。

  青年作家赵星在其励志著作《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及《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中都有讲过她在北京的故事。刚开始确实很苦,不仅是拥挤的上下班交通,还有不停地被迫地搬家,一切为了工作和生活。我无法想象她怎么“熬”过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曾经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享乐是否不好呢?其实也好,但没把握好一个度就是提前透支和过度享乐了。工资收入与消费付出要保持平衡钱不是省下来的(这样很无趣),也不是单纯靠挣(这样不持久),而是有关平衡生活和工作的两者间关系的哲学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既要省钱,也要挣钱。“存不下钱来”的话题,可以探讨的内容还很多,比如4个人旅游要比1个人旅游省钱,再比如投资理财、业余兼职等等。本文仅为站在普通工薪阶层的我的个人观点,读者若觉得有道理就取之精华,若无道理就当作糟粕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