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1Pp1z1zy7mMbtpnsBf1&690
很多人都觉得佛离我们很遥远,佛学深奥难以理解。其实不然,生活处处有佛学道理,人人皆可学佛成佛。但当下流行“佛系”的所谓看淡一切不走心,并非是佛的道理。
以此文阐述,呈出多年来隐约无痕的苦过茫过的恍然大悟。愿引起一些共鸣,贡献我之小能微光。小编妄言,不敢与众人苟同。若有不足之处,还望留言指教。交流益善,做个好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http://s9/bmiddle/001Pp1z1zy7mMby8kQg78&690
(一)意何为佛
初始,佛有具体指象,如燃灯古佛、释迦摩尼佛、弥勒佛。世人皆云,佛即佛陀菩萨。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神佛。但万念似同,渡引灵魂去往正确的彼岸世界,消散苦恼而避入歧途。
既佛有,则众生在。佛自众生中诞,既有世间的经阅,也有高于众生的极乐境界。修行不能脱离凡世,置若罔闻不是佛的属性。佛的心性早已圆满,因此要带着使命感去广渡苍生。
后至现在,佛逐渐被释化为无形的精神层次,代表的是生活的状态,更是思想的力量。
http://s6/bmiddle/001Pp1z1zy7mMbAiJ7fc5&690
(二)为何成佛
物质世界并非单纯美好,所以我们常在精神世界安慰解脱,得以平衡两者关系。成佛之前先学佛,希望得到佛学的道理感化。
学佛的根本目的是离开痛苦,获得快乐。为何世人会觉得痛苦?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只有层层剥离自己的内心,敢于面对不堪的过往和抛弃迷乱的欲望,才能寻找到痛苦的根源,看到脱离痛苦的途径。
佛家和思想家一样,往往拥有点化世人的能力,令其幡然醒悟,甚至改变人生。佛是全知,但非万能。学佛,是为了让更多浮躁的人回归宁静,让更多囹圄的人看到光明,让更多蠢拙的人享受智慧,让更多迷茫的人找到自我。
http://s12/bmiddle/001Pp1z1zy7mMbC4jJV4b&690
(三)如何成佛
要成佛,首先需了解自己初心和本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修行,早日从众生中脱颖而出,走在向佛的路途。
成佛,不是学佛。成佛是自内而外发散的气质,就如同达到自在品质的生活状态是学不来的。只有知道自身状态,经历了痛苦也找到了根源,有所醒悟并获得领悟,才能走上成佛的路。不然,则是浑浑噩噩,搞不清自己是谁、我在干嘛……
成佛,不是无欲。因饥饿而餐食是本能欲望,因不忍而怜悯是善心欲望,有欲才能促使我们敢于探索世界。我的理解是,很多人误把身外“功利”当作本身的“欲”来谈,这是不对的。要成佛,也是一种欲望。欲,有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但切忌过于功利化,以致欲壑难填。
成佛,不是离开。知世间本苦而独行,这是厌离心。因不忍孤离而普渡,这是菩提心。厌离心和菩提心是学佛的一坎门道,也是处世和处事之道。不经历而不成佛,要先体会众生之苦。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两者关系,发挥厌离心和菩提心的作用,让人在社会里顾虑衡量以保持两者长久适用,烦恼自然就少许多。
不能遵从本心,不能自寻快乐和自在的能力,达不到愉悦的精神状态,就难以成佛,仍旧会长久地困苦于世。
http://s3/bmiddle/001Pp1z1zy7mMbDRBK222&690
(四)我即是佛
佛,有悲悯之心,有自在之身。
对不同的人,佛的意义不同。但必须承认,佛之初心是让人变得越来越好。世人皆自在快乐,初心也便不忘达成,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现实中的极乐世界。
从细节上看,当完成一件认可而内心喜悦之事或工作或作品,就可以把那个拥有幸福感的自己当做佛,因为你在那一刻拥有了极乐的精神境界。但这种状态不能持久。
拥有习惯化且内在化的这种自在愉悦的精神层次以及精神与物质世界的和谐状态,就便是佛了。
成佛之后,便是佛。
我既是佛,你也是佛,那世界将是充满智慧的世界。人人皆是佛,也就不再有佛。
在现实社会中,我既可以成佛,也可以为众生。
只有真正认识了自我本性,运用好厌离心和菩提心的处世之道,处理好物质经济和精神思想的影响关系,让人达到一种和谐平衡而自在愉悦的状态,用自己的正能量和悲悯情怀感染身边的人,在工作岗位或社会角色上做出贡献而体现了人生价值,这就是佛。
http://s13/bmiddle/001Pp1z1zy7mMbSpszq3c&690
-------------------------------------------------
http://s6/mw690/001Pp1z1zy7nQtqncDb7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