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矿产勘查顶层规范”的商榷
(2022-04-01 17:08:16)
标签:
教育 |
对GB/T 17766-2020《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商榷
(自然资源部 钱学溥 90岁)
矿产勘查报告,是矿山建设设计的主要依据。规定矿产勘查报告需要提交哪几项矿产储量、规定储量的精度级别和可信度,就是制定“矿产勘查顶层规范”的目的和任务。
“矿产勘查顶层规范”十分重要,它将统辖整个矿产勘查体系,可以说是规范的规范,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牵一发而动全身。GB/T 17766-2020《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就是一份重要的“矿产勘查顶层规范”。
该规范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资源量”和“储量”2大类。“资源量”位于该图的左端,有一项说明“预期可经济开采”;“储量”位于该图的右端,有一项说明“可经济采出”。“资源量”又分为“探明资源量”、“控制资源量”、“推断资源量”3个中类型;“储量”又分为“证实储量”、“可信储量”2个中类型,共计5个中类型。“资源量”和“储量”之间,还存在2条实线和1条虚线的转换关系。这张框架图,有点晦涩,估计群众、媒体和领导都弄不明白。本人认为,这份规范,有以下一些瑕疵:
1. 违背了词汇的本意——“资源”的本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非物质”,含义十分广泛;“储量”的本意是“矿产的蕴藏量”。但是在该规范里,“资源”被定义为“预期可经济开采的资源量”;“储量”被定义为“可经济采出的储量”。本人认为“预期可经济开采的资源量”可以名为“地质储量”;“可经济采出的储量”可以名为“可采储量”。
2.规范中使用的“资源储量”,就是“预期可经济开采的资源量”与“可经济采出的储量”之和,实际上就是“储量”。
3.对矿产勘查报告,尤其是对矿产核实报告,“动用储量”(采出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储量,理应纳入这个规范。
4.对矿产的精度级别,该规范使用了5个修饰词:“证实的”、“可信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但是,从字义上,看不出来“证实的”、“可信的”、“探明的”,那个精度更高;“控制的”、“推断的”,那个精度更低。再说,该规范也没有说明这5个精度级别的可信度。本人认为,不如规定矿产的精度分为A、B、C、D、E
5. 因为没有一个分类的原则,矿产储量不是“分类”是“分项”。所以,各项储量是并列的关系,不必强调相互转换的问题,也不需要把“地质储量”放在框架图的左端;把“可采储量”放在框架图的右端。
6.“矿产勘查报告”只是“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附件;“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是“矿产勘查报告”的一个附件。“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地质队提交矿产勘查报告,其中的“地质储量”、“可采储量”,由地质队进行“概略可行性研究”即可确定,不需要矿山建设设计院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
7. 气体矿产、石油矿产和固体矿产一样,都是没有补给、不可再生的矿产,因此,它们储量分项和精度分级是相同的。
8. 总之,本人认为,“矿产勘查顶层规范”应该简洁明了,大道至简。对我国173种矿产来说,应包括《固体、气体、石油矿产储量分项及精度分级》和《地下水矿产资源量分项及精度分级》2份强制性国家规范。(注:地下水矿产是具有补给的矿产,包括地下水、矿泉水、地热水、咸卤水、矿坑水5个矿种)
9. GB 17766《固体、气体、石油矿产储量分项及精度分级》——储量分为“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动用储量”3项。储量的精度分为A、B、C、D、E 5级,对应的可信度是0.9、0.7、0.5、0.3、0.1。
举例——地质报告可用:“D级地质储量”、“C级地质储量”、“B级可采储量”、“A级动用储量”;媒体可用:“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动用储量”。
10.GB 15218《地下水矿产资源量分项及精度分级》——资源量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可开采量”3项。资源量的精度分为A、B、C、D、E 5级,对应的可信度是0.9、0.7、0.5、0.3、0.1。
举例——地质报告可用:“D级补给量”、“C级储存量”、“B级可开采量”;媒体可用:“补给量”、“储存量”、“可开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