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岭的形成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自然资源部 钱学溥
88岁)
峨嵋岭的形成及其水文地质条件,极具特色:
1.
峨嵋岭的形成
a)
峨嵋岭位于晋南,包括万荣县全县及闻喜县和临猗县的一部分,东西长100km,南北宽20km,面积近2000km2。峨嵋岭相对高差在300m左右,由黄土类土组成。靠近中心部位,出露有孤峰山和稷王山。孤峰山海拔1411m,由花岗岩组成;稷王山海拔1279m,由太古界变质岩和寒武系石灰岩组成。
b)
峨嵋岭不像是黄河的阶地——在山西的河曲县,黄河东岸,有典型的黄河4级阶地:全新世、上更新世、中更新世、下更新世4级阶地。4级阶地的高差,分别都在50m以内。第4级阶地再往上,就是有第三系堆积的唐县期夷平面。
c)
峨嵋岭也不像陕西、甘肃的一些黄土塬。陕西、甘肃一些黄土塬的面积不大,黄土的厚度较小,四周没有断裂构造,塬面上更没有基岩孤山分布。
d)
峨嵋岭面积大;相对地势较高;中心部位有花岗岩组成的孤山;峨嵋岭近东西向分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区域地震烈度较高,2016年,在运城盐湖北岸近东西向断裂带,还发生过4.4级地震。
e)
稷山县以北,吕梁山前有东西向的深渊大断裂;运城县以南,中条山前有近东西向的深渊大断裂。这两组深渊大断裂构成了‘吕梁-中条山大地堑’。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峨嵋岭就是‘吕梁-中条山大地堑’中的一个‘地垒’。
2.
峨嵋岭的水文地质条件
a)
1965年以前,峨嵋岭没有施工过一个水文孔,水文地质条件一片空白。人们只知道,峨嵋岭十分缺水,以‘千尺井’闻名——300m深的民井名不虚传,两头毛驴拉着一个大转盘,往返600m长的麻绳,上下栓着两只水桶。两头毛驴吃力地,叮叮当当,转了约半个小时,才提上来一桶水。
b)
1964年,216地质队勘查运城盐湖,在盐湖附近,地下没有找到盐层。钱学溥认为,在第四纪,运城盆地曾经发生过两次海侵,盆地中,更新统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盐分。运城盐湖的盐分是由地下水带来的。省地质局申梦华局长同意了他的意见,指定他负责编写运城盐湖的勘查设计。
c)
经过踏勘,钱学溥发现,峨嵋岭没有地表水流;位于峨嵋岭中心部位的孤峰山和稷王山,雨季洪水流出山口,旋即渗人地下,在峨嵋岭地面形成了封闭的渗水洼地。这说明,峨嵋岭是运城盆地地下水的补给区,于是平行地下水流向,他沿峨嵋岭至运城布置了3个水文孔,孔深400~500m。最北面的钻孔位于峨嵋岭上面的东墕底。
d)
命运多舛,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地质局工作组来到216地质队。有人说,布置这条勘探线,是钱学溥为了自己写论文。一切权力归工作组,于是在施工一个半水文地质孔后,工作组宣布该项勘查工作废止。
e)
得知情况后,钱学溥向地质部作了反映。全国储委和地质部十分重视。盐矿专家地质部地矿司副总工程师李悦言,支持钱学溥的勘查方案。地质部发专函,指示山西省地质局继续执行原勘查方案。
f)
该勘查方案施行后,得到了预期的成果,这是后话。重要的是,峨嵋岭上面的东墕底水文孔,在300m以下,发现了下更新统河湖相的砂层,富水性很高。钻机上有当地的民工,他们十分兴奋,很快就传开了。在几年的时间里,峨嵋岭上就成功地施工了几十眼深井,单井出水量在1000m3/d左右,不仅解决了当地饮用水的问题,还灌溉了一部分土地。
照片1
山西省晋南峨嵋岭

照片2 峨嵋岭上的孤峰山

照片3 峨嵋岭上的稷王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