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的编图及着色原则
L.1
水文地质图
L.1.1 水文地质图分为矿区水文地质图和区域水文地质图两种。裂隙充水矿床应编制并提交矿区水文地质图。岩溶裂隙充水及孔隙充水矿床除矿区水文地质图外,还应编制并提交区域水文地质图。
L.1.2 水文地质图包括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柱状图和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平面图主要说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和产状,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条件。水文地质柱状图主要表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上下关系,并用文字表述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导水性、水位、水质、水量等。水文地质剖面图主要表示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富水性。
L.1.3 水文地质剖面图应标示水文地质勘探线上的水文地质孔、管井、泉水和有地下水涌出的勘探巷道和矿坑,必要时可进行投影表示。
L.1.4 水文地质剖面图应包括下列三个要素:
1 地质要素:地层时代及其代号、岩性、地层产状、断层、陷落柱、烧变岩、岩浆岩、矿层及采空区等。岩性用黑色花纹(厚大矿体用黑色方格花纹)标示在地质孔和水文地质孔的左侧。
2 水文地质要素:地下水水位、计算的导水裂隙带高度、突水系数、勘探巷道和矿坑的实际涌水量、水质与水量方面的有关数据,以及根据水文测井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确定的含水层的位置。带压开采矿床的承压水水位,应表示在水文地质剖面图上;水质、水量方面的有关数据标示在水文地质孔的右侧;根据水文测井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确定的含水层的位置,可标示在钻孔两侧。
3 颜色要素:用黄、棕、蓝、红4种颜色,图面颜色总体色调应清淡。黄色表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如砂层、砂砾石层等;棕色表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层,如砂岩、砂砾岩等;蓝色表示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红色表示结晶岩类裂隙含水层,如花岗岩、片麻岩等。有颜色的层位表示有地下水,颜色的深浅反映富水程度,富水程度较低的含水层颜色较浅;没有颜色的层位表示没有地下水,隔水层和第一层潜水水位以上不着色。厚大矿体的含水岩组和富水性按水文地质图的着色原则进行着色。
L.1.5 水文地质平面图和水文地质柱状图含水层的划分及着色原则应与水文地质剖面图一致。
L.1.6水文地质图和地质图的着色原则不同,二者不能合并。
L.2
工程地质图
L.2.1
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和复杂的矿床,应编制并提交工程地质剖面图。
L.2.2 工程地质剖面图应标示工程地质勘探线上的工程地质孔,必要时可进行投影表示。
L.2.3 工程地质剖面图应包括下列三个要素:
1 地质要素:地层时代及其代号、岩性、地层产状、断层、陷落柱、烧变岩、岩浆岩、矿层及采空区等。岩性用黑色花纹表示在地质孔和工程地质孔的左侧。
2 工程地质要素:地质孔岩芯采取率、工程地质孔和地质孔RQD值、岩石物理力学指标、声速测井岩石强度指数曲线、地下水水位等。各种要素放在地质孔和工程地质孔的右侧。
3 颜色要素:用黄、棕、蓝、红4种颜色。黄色表示松散软弱工程地质岩类,如冲积层、黄土、泥岩等;棕色表示层状碎屑岩工程地质岩类,如砂岩、页岩等;蓝色表示可溶性碳酸盐岩工程地质岩类,如石灰岩、泥灰岩等;红色表示块状结晶岩工程地质岩类,如花岗岩、片麻岩等。颜色由深至浅反映岩石的强度——坚硬岩石、半坚硬岩石、软弱岩石3级。在断层破碎带、风化破碎带发育的矿区,则应利用颜色的由深至浅反映岩体的质量——优、良、中、差、坏5级。图面颜色总体色调应清淡。
L.2.4 厚大矿体用黑色方格花纹表示,其工程地质岩类、岩体强度或岩体的质量按工程地质图的着色原则进行着色。
L.2.5 工程地质剖面图和水文地质剖面图着色的原则不同,二者不能合并。
L.3
环境地质图
L.3.1 环境地质质量良好和中等的矿区,可不提交矿区环境地质图;环境地质质量不良的矿区应编制并提交矿区环境地质图。
L.3.2 矿区环境地质图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以地形地质图作为底图,矿区范围内划分为环境地质质量良好、中等、不良3个分区,分别用浅绿、浅黄、浅粉色表示。
2 已发生的和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塌方、滑坡、泥石流;矿坑水排水口、矸石堆、尾矿库以及对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影响范围等,采用黑色的花纹和线条表示。
L.3.3 环境地质图与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的着色原则不同,环境地质图不能与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合并。
钱学溥初稿
经华北有色勘察院修改
2013年4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