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上海语文一模卷·学校月考卷】浦东新区高中联盟学校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2013-01-28 10:34:50)
标签:

上海卷

语文

杂谈

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泰坦尼克号”入选民国教材

廖保平

①今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近日,沈阳一名收藏家首次曝光一本100年前的小学教科书,这本书用整整两课来介绍“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课文中还绘制了船撞冰山沉没的插图。筹备中的沈阳詹氏教育史料馆馆长詹洪阁介绍,这本书是辛亥革命后出的最早一批教科书,以前所用的都是清朝的课本。出版日期是19126月。詹洪阁说:“更为令人惊奇的是,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在1912年的4月。时间刚过两个月,就成为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可谓与时俱进。”

②民国最早一批教科书,泰坦尼克沉没俩月后就进民国小学教材,这些都足以成为让人“惊讶”的新闻。不过为什么要将这个事件编入教材,而不是将别的事件编进教材,才是真正耐人寻味的地方。很显然,事件的重大性和影响力是编辑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据了解,泰坦尼克号是英国豪华的客轮,有11层楼高,相当于3个足球场长,是当时海上最大、最豪华的巨轮,船底有双层底,分成16个水密舱,被认为是“永不沉没之船”。然而,这艘被称为“永不沉没之船”满载2224人,在1912414日午夜,在纽芬兰大浅滩南150公里处与巨大浮冰相撞,导致5个水密舱破裂而沉没,由于没有足够的救生艇,共有1513人丧生。

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件震惊全球的特大新闻——它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当时海上最大、最豪华的“永不沉没之船”,说沉就沉了;死亡人数巨大,    死亡者之中有不同国籍的人,其中包括十几个中国人,他们在这次事件当中全部丧生,无一生还,世界关注,中国关注,都在情理之中。

⑤我想,当时的民国再怎么封闭,对这样的事情也不可能充耳不闻,而事实上,由于民国的创立者们,尤其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国民党),很大一部分都是“海归”,很多都是留洋、游洋回来的,当此建国之时,更是与海外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对世界时事的关注自不在话下,甚至可以说当时的开放观念超过此前此后的某些时期都毫不夸张。所以说,民国时编的最早一批教材能够那么“与时俱进”,实在不必惊讶。

⑥事件的重要性固然是编入教材的重要原因,而事件编入教材最终要起到“育人”的效果,是要教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考察,泰坦尼克沉没事件体现出的价值才是编入教材的主因。泰坦尼克沉没事件的价值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它可以告诉学生,再好的技术也要有安全操作,否则,世界上没有“永不沉没之船”;比如通过此事教学生怎么在沉船、火灾中的自救求生本领等等,而最能给人以价值的乃是宣传人性中的美好因子。

⑦事实上,关于泰坦尼克号(该书译称铁达尼号)的内容在这本教材中共两课,十五课和十六课,课文名叫《铁达尼邮船遇险记》,第十五课介绍了铁达尼号船体概况、发船时间、发生危险的时间等。第十六课详细写了船撞冰山沉没的过程,其中有大量关于人性美好因子的描写。写到身为一船之长的船长怎么样“督率船员千方百计救护。既知无可为,乃发令下小艇,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无有喧哗者”。写到船即将沉没,而船上的乐工照常演奏着乐曲,只是将出事前的欢快的曲调改为庄重的曲调。写到“船中有邮局职员五人,因救护邮件遂以身殉职”。

⑧在灾难面前,在生死一线之间,船长以及很多船员、游客保持镇静自若的绅士风度,坚持“妇孺优先”的原则,把生的希望留给妇孺,把死亡留给自己,而不是我们某些地方遇火灾时高呼:“让领导先走!”这种人性的美好因子无论怎么赞扬都不为过。而在阅读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能激荡人心,陶冶他们的心性,学会爱人、爱生命、爱弱者。这样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这样的素材收录进教材里真是多多益善。

⑨当然,有无畏的绅士,也有偷生乃至逃生的懦夫,沉船事件中确实有强壮的男人装扮成女人溜上救生船的,也有为抢夺救生衣而扭打在一起的,但是,只要这一船人中,有那些舍生取义的人在,就值得让人击掌,就值得宣扬,应该告诉孩子们,要对人性中的美好因子抱有希望。我想教材的编者大约也是这样认为的吧,点亮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是照亮人性的幽暗,他们应该是抱有照亮孩子人性的思考的,这是具备基本教育思想的人都应该想到的。而当我们惊讶于“泰坦尼克号”会入选民国教材时,要么是把民国看得太过封闭古董,要么是我们的教育思维已经走偏得太远。

 

1.第①段“时间刚过两个月,就成为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可谓与时俱进”一句中的“与时俱进”的意思是                            2分)

2.根据文意,可以填入第④段空缺的关联词语是(     )。(2分)

A.因为     B.不过    C.而且     D.因此

3.第⑧段中 “我们某些地方遇火灾时高呼:‘让领导先走!’”这一内容的作用是        

                                                                。(3分)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中列举了很多数字,作用是表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重大性和影响力。

B.作者认为“泰坦尼克号”入选民国小学课本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新闻。

C.在灾难面前,泰坦尼克号的船员和乘客都保持了镇静自若的绅士风度。

D.作者认为,教材应该既能点亮人性的光辉,又能照亮人性的幽暗,应该给予孩子对人性的思考。

5.通读全文,归纳“泰坦尼克号”入选民国课本的原因。(3)

                                                                             

                                                                             

6.文章结尾画线句能否删除?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一钵金

张晓风

     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闪烁的黄金,在贫乏的生活里流溢着旧王族的光辉。

    过完了整个没有花的春,过完了半个只有热风没有蝉鸣的夏,我们遂把行囊携到这一排密生的丛竹之下。竹影中有一幢小屋,小屋前有绕宅的七里香,小屋后有老去的葡萄藤。这里是一所安静的学院,暑假里学生都离去了,空留下大片美丽的红土操场,和校园中盘旋的清风,而风过时满屋生香,把我们借住的小屋弄得像一个搅拌中的草莓冰淇淋桶。

将诗诗放在一张大木床上,他清亮的眼睛便惊讶地转动着,满足而又欢欣。他的满足使我们悲哀了好一阵,我们禁锢你太久,诗诗,我们也禁锢自己太久,在都市的黑尘里。

多么喜欢那些竹子,在窗外撑起万竿青葱。整个安静的下午,那些长长的尖叶在微风中优美地翻动,风便由竹丛那边的世界了过来,没有人能想象过滤后的风是怎样地充满了绿意和凉意。落雨的夜里,竹叶也负责过滤雨声。把雨依次漏下,听来像什么人在临轩纵击羯鼓。翌日黎明,许多小笋便悄然出土,露出尖尖的骄傲,像一个埋藏了许多世纪而乍被掘出的城市。

走着走着便想起在远古的时代里,有一个僧人,专喜欢在清晨时分去摘取竹叶上的露水,研为墨汁,以作书画。又想起东坡,在放逐流浪的岁月中,却永远能拥有几竿翠竹。竹是一种怎样的树啊!竹是五言诗,原始而古典,美丽而苍凉。那时候,你会觉得,汉很近,唐很近,竹林七贤不过就在几尺以外的地方饮酒。

靠窗的地方放着我的小桌,仅容一盏灯、一卷书和一杯茶的小桌。当我偶然铺开纸的时候,就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令我掷笔。没有围墙也没有门扉,我们的小屋因此看来便像一辆偶然停在林荫下的跑车,可以憩息,也可以观望。太多的风景重叠着,最远的一幅是蓝天,其次是如烟的平林,再其次是草地,再其次是瘦竹,偶然间杂其中、成为流动的画面的,则是一些低飞的麻雀和一群跳跃的孩童——这一切使文学变得笨拙而多余。

而在我背后,小诗诗朗声地笑着、叫着。长久以来,我们不曾如此地接近,不曾如此地以整日的时间什么都不做而只是谈那些轻柔的、语言之外的语言。五个月的他是那样的兴奋,那样的忙碌。时而望着窗外的浓荫,时而去捉墙上自己的影子,时而摇响他的玩具铃,时而抢爸爸的阔边眼镜,又时而煞有介事地倾听远方火车的长鸣……当我向前望,当我向后俯视,我就默无一言。我已被夹在自然和婴儿之间,世间还有什么可羡慕的幸福?

有一天清晨,当我醒来,小室里摇漾着淡淡的阳光,葡萄藤的影子在雕镂着粉墙。而当我抬头看窗外,我惊讶地发现竹林上开遍了蓝紫色的牵牛花。“这是什么奇迹?”我披衣而起,“昨天还没有的,是什么精灵在一夜之间幻出这样的花蔓!”

而当我走出室外,牵牛花全不见了,蓝紫色的小点仍在——原来是致密的竹叶所遮不住的细碎碎的八月晴空。但我仍然相信那是一些牵牛花,在我今晨睁开眼睛,不知身在何处的那一霎间,某些善良的小仙就将竹影中的蓝天点化成花。为了给我一些温柔的回忆,一些孩提时代甜蜜而伤感的回忆,让我复习我生命初期那幢满篱牵牛花的老屋。那天,整个早晨,我的胸中都鼓荡着那些神圣的余响。

最爱那些傍晚的阵雨,雨收之后,小园里的茉莉白得如一把新采出水的珠子。校园里的红土红得发沉,绿树绿得透明,我们便走在恍恍惚惚的往事里。仿佛仍是昨天,那些在大学念书的美好日子,而梦和现实是这样的混淆。

走到那排松树下,我们忽然怔住了,放射形的松针上,遍生着晶亮的小雨珠。那些细细尖尖的青针,有着比花瓣更美好的形状,每一枝都指向一个崭新的方向。而那些雨珠,像一把散自天际的晶莹的梦,被兜在松针的网里。对着月亮,每一个梦都闪烁生辉。那两侧枝柯相接的松径,在此刻看来竟像是一道碎冰砌成的拱门,清冷而华贵,令人在敬畏中却步。我们肃立良久,感到一种宗教的庄穆。

学校后面有一曲湖水,湖边水浅的地方丛生着大片浅紫色的花串。隔着湖水回望校园中的小教堂,便有那么朴拙可爱的意味。湖畔有一些苦苓树,恣意横生的枝子竟伸到水中去了,树影下憩息着垂钓的人,一次次地换他们的饵。

如果我有一根钓竿,我就钓那些花,我就钓那些水中的云影,我就那些失去了的闲情。而事实上乡居的日子,一切都满着、溢着,我不禁窃笑起自己来了:我何需钓些什么呢?我竟那样不可救药地怀着都市人的想法。我何需花呢?这些日子本来就如同花心中的小憩; 我何需云影?它们在我窗前日夜周游;我何需额外的闲情?我早已拥有它——在我心灵的深处。

让日子周而复始,让生活如一枝七节鞭笞打我们,我们能忍受——我们曾有炳耀的今夏。

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黄金,在我们贫乏的生活中流溢着旧王族的光辉。

 

7.作者在第 段提到已经过去的春天和半个夏天,目的是                   。(2分)

8.简析第 段中加点字“滤”的精妙之处                                   。(3分)

9. 段中作者说“让生活如一枝七节鞭笞打我们,我们能忍受”的意思是            。(2分)

10.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初到乡间,把自己借住的小屋比作一个“搅拌中的草莓冰淇淋桶”,表达了既忙乱又充满甜蜜的心情。

B.文中的“小诗诗”与自然浑为一体,二者同样淳朴至美,让作者感到人间幸福的极致不过如此。

C.文中提到“远古僧人”、“苏轼”、“竹林七贤”等,表达了对古人隐居生活的无比神往。

D.对牵牛花的误识带出了一段悠远的回忆,使作者在时空错位中体验到生命之初的美好。

E. 段对雨后松树的描写,神秘奇幻,极富浪漫,整个画面晶莹闪亮仿佛仙境,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无比崇敬的心情。

F.本文柔婉细腻、庄严睿智,体现作者对自然独特的感受,充满了真情以及种种美的体验。

11.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为第 段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12.联系全文,说说结尾段有怎样的作用?(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冯公岂不伟,                  。(左思《咏史》)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4)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牧《过华清池》)

5                  ,阴晴众壑殊。
(
李白《终南山》)

6                  ,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7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

寄家人

沈绍姬

归来偕隐计犹虚 ,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 ,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 ,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①沈绍姬: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此诗作于其客游淮左之时。  ②前劫事:前世事。

 

14.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诗。(1分)

15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A.首联揭示思乡却又难以回家的孤寂心情,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紧承首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叙写自己追忆往事的艰难。

C.颈联巧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出诗人对故土绵延不绝的愁苦相思之情

D.尾联以询问家人作结,照应了诗题《寄家人

16.本诗尾联两句一向得到评论者的好评。清人沈德潜评价说:“此寄家书,千头万绪,难以著语,故忆一栏红药,讯其荣悴也”。请结合全诗评价尾联的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逮奉圣朝          2)寻蒙国恩        

3)除臣洗马          4名节        

18.下面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臣以供养无主              B则以刘病日笃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臣具以表闻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0.写出出自选文的两个成语。(2分)

1                 2            

21.本选文的语言特点可以概括为:(2分)

1                                                        

2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

游高氏园记

刘因

①园依保城东北隅,周垣东就城,隐映静深,分布秾秀。保旧多名园,近皆废毁。今为郡人之所观赏者惟是。予暇日游焉,甚乐。园之堂,其最高敞者,尚书张梦符题为“翠锦”。或者指之谓予曰:此贵家某氏之楼也。今甫四十五年耳,已彻而为是矣。嘻!人其愚哉!非不见之,复为是也奚益?

②予闻之,大以为不然。夫天地之理,生生不息而已矣。凡所有生,虽天地亦不能使之久存也。若天地之心,见其不能使之久存也,而遂不复生焉,则生理从而息矣。成毁也,代谢也,理势相因而然也。人非不知其然也,而为之不已者,气机使之焉耳。若前人虑其不能久存也,而遂不为之;后人创前人之不能就有也,而亦不复为之,如是,则天地之间化为草莽灰烬之区也久矣。若与我安得兹游之乐乎?天地之间,凡人力之所为,皆气机之所使。既成而毁,毁而复新,亦生生不息之理耳。安用叹耶!

③予既晓或者,复私记其说。

【注释】①或者:有一个人。②气机:天地的精气与造就万物的根本。③生理:指天地化生万物的道理。④创:戒惧。

 

22.下文直接驳斥第段“非不见之,复为是也奚益?”的句子是                   

                                                  。(1分)

23.第段“或者”从造园者的角度提出批评,作者在第段反驳“或者”的观点则是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2分)

24下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保定城许多名园都被废毁,高氏园也不例外。

B.“或者”认为达官贵人费尽心力营造名园最终会导致自身衰败。

C.作者肯定了人类不懈的创造活动,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

D.本文叙议结合,先浓墨重彩地描绘高氏园的美景,然后阐发议论。

25.全文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                                                

       ”。(1分)

26.本文第段在论证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试举例分析。(3分)

                                                                               

                                                                               

27.本文和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在对待古代建筑兴废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3分)

                                                                              

                                                                             

   写作70

28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嫉妒”似乎总是被人认为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17世纪晚期的哈利法克斯却说:“当嫉妒永远不再光顾一个人时,他就彻底毁了。”

他的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80

(一)1.民国小学教材及时反映有重大性和影响力的世界时事。(2分)

2.C2分)

3.和泰坦尼克号上有绅士风度的船员和乘客的行为对比(1分),赞美了镇定自若的绅士风度和美好人性(1分),进一步阐明了教材应该具有的教育功能。(1分)

4.C3分)

5.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一事件具有重大性和影响力(1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事件体现出的育人价值——宣传人性中的美好(1分);当时的编委观念开放、关注世界时事(1分)。

6.不能删去(1分)。作者其实是借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编入民国教材这件事,批评当下教育思维太过封闭古董、偏离教育正轨,这是全文主旨所在。所以不能删去。(2分)

(二)7.欲扬先抑(1分),突出(反衬)下文乡居生活的美好(1分)。

8.“滤”将风吹过竹林把竹林的绿意和清凉带给人的传神体验突显出来(1分);表面写“风”,实则写“竹”(1分),表达作者对竹的深爱(1分)。(如只抄原文“过滤后的风充满了绿意和凉意”则不得分)

9.我们的精神已经从美妙的自然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宁静、美感、知足、感恩等)(1分),完全可以坦然面对任何困难(或:乡居、自然抚慰了我们,我们从此不畏惧困难)(1分)

10.AC6分)

11.虚实结合,将现实与过往岁月交织在雨后校园的清新美景中(2分),表达对校园美景的喜爱及对青春岁月的怀念(2分)。

12.形式上:点题、首尾呼应(1分)内容上:把乡居的日子比作黄金,突出它的珍贵和难得1分),突出了全文尽情享受并领悟乡居生活带来的美感和启发的主旨1分),同时也流露了对难得偷闲的惋惜1分)

(三)(6分)(1)白首不见招(2)吾尝跂而望矣(3)小学而大遗(4)山顶千门次第开(5)分野中峰变(6人有悲欢离合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8教然后知困

()8分)14.(1分)七言律诗(或:律诗 格律诗 近体诗)

15(3) B (应为“叙写自己落魄的处境和心情”)

16.(4分)红药是诗人在家时亲手所栽,它寄托了诗人对家庭的深厚感情,挂念红药,也就是挂念家人,关心红药的荣悴,也就是关心家人的境况。以讯问红药荣悴来代替想家人问好,避免了行文的平直呆板,使全诗更富情致,耐人咀嚼回味。(或:借代手法、象征手法、形象表达、以小见大等均可)

()16分)174分,每小题1分)(1)及,至(2)不久(3)授予官职(或:拜官;免除旧职任新职)(4)自夸    18.(2分)D

19.答案从略(6分)

20.(2分)急于星火 进退狼狈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更相为命
(写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212分)(1)骈散并用。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地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2)四字句为主,言简义丰,音律和谐。(3)语言表达严谨,感恩之情,两难之情,层层推进,令人动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3分)22.(1分)人非不知其然也,而为之不已者,气机使之焉耳 。

23.(2分)天理(生理、天地) 人事       24.(3分)C

25.(1分)既成而毁,毁而复新,亦生生不息之理耳。

26.(3分)作者先从正面进行论证,认为“成毁”“代谢”都是自然的规律,不应该批评。然后作者采用假设论证法,假设按照“或者”的观点不修造园林则人类就无法进步,最后推导出“则天地之间化为草莽灰烬之区也久矣”这样一个荒谬的结论(归谬法)。作者的论证充满了理性的力量。

27.(3分)《山坡羊·潼关怀古》认为宫室的兴废都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抒发了王朝更替的历史沧桑之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游高氏园记》从“毁而新,新而毁乃是宇宙自然之理”的角度,论述园林的废毁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得以发展,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评分标准《山坡羊·潼关怀古》态度1分,《游高氏园记》态度1分,语言表达1分)

 

  70

27.参看上海市201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