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听到动听的黄梅戏,大都会认为安庆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其实不然。黄梅戏的发源地完全是今湖北黄冈黄梅县!吾家二楼上至今存放着两箱二十几年前的黄梅戏戏服,当时我们一百多人的小村庄有自己的业余戏班子,我两姐姐以前都是唱黄梅戏的。可以说我是听着美妙的黄梅戏长大的,只要附近有黄梅戏演出,大都万人空巷争先恐后地观看,足以见得家乡的父老乡亲是相当热爱黄梅戏的。近半年来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看到完全否认黄梅戏发源于今湖北黄梅县的大量文章,多次有安徽人修改黄梅戏百度词条,扰乱全国黄梅戏爱好者的视听,让人读后对黄梅戏的发源产生误解,这些偏激的论点甚至把黄梅县对黄梅戏的绝对影响只字不提,作为黄梅戏的爱好者,吾读后心痛不已!黄梅戏发源地考证,是黄梅戏基础研究的组成部分,无可厚非。但考证者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因为唱戏的以前是伤风败俗,历史记载不是那么特别明了,但是我们必须以史料为依据,以事实作佐证。
2006年初,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把湖北黄梅、安徽安庆均列为黄梅戏艺术的保护单位,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周洪年先生并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继承人。
http://s12/middle/63dd5675g936f78fe5d2b&690
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之《黄梅戏发源地》的纪录片中较为客观地论述了这一历史,从各方面有力地论证了“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这个网址是优酷上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a00XMTM4MDk4MDA=.html
伟人毛泽东说“是这样啊,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原来还是在黄梅”。
安徽省政府网也承认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http://www.ah.gov.cn/zjah/mainmenu.asp?kind=lswh&name=ahxq内容复制如下:黄梅戏:因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名。又称“黄梅调”,古称“采茶戏、采子”等。采茶戏,约形成于清康熙中叶,由黄梅人逃水荒带至皖西南,传入安庆一带,首先进入农村灯会,由一丑一旦演唱一些时兴小曲。其后,采茶戏在唱灯的基础上,增添了情节,以一丑一旦表演,或增加一老丑、一生角,是为“三小”阶段;最后,采茶戏受到青阳腔(池州调)高腔滚调的影响,变高腔的专用曲调为通用曲调,再将曲牌体的长短句唱词改为通俗的说唱体,即以七言、十言演唱,通称“二高腔”。由于青阳腔已讲究“板”(拍、节奏)的运用,“二高腔”受说唱体偶句唱词的影响,遂使其唱腔艺术发展较快,加之改用安庆官话,更带来了黄梅调声调的巨变。同时,改变调式,取消“靠腔锣鼓”和帮腔形式,将冗长的锣鼓伴奏改为“二、四、六槌”,并改用京锣,替代原来的大锣,吸收了部分高腔、徽腔的表演锣鼓,从而逐渐形成行当唱腔。随着戏曲班社商业性被出增多,从清未开始出现有女演员参加的“阴阳班”。由于男女演员噪音有殊,则更进一步推动其相适应的声腔变化。又吸收江南民歌小调,赋予唱腔独特韵味(称为‘江南路子'),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自20世纪初兴起的诸多职业性班主社,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演员。黄梅戏班社也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而促进了黄梅戏的蓬勃发展。其传统剧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大本”即正本戏,“小出”谓花腔小戏。花腔戏,大都农村生活小戏,角色多为一丑一旦,或加一小生。代表剧目有《打猪草》、《闹花灯》等。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有了更大的发展,成为我国享有盛名的戏曲大剧种之一。
“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今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
这是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曾先后任过皖南石埭(今石台)、东流(今东至)、繁昌三县知县的江西乐平人何元炳,在他《焦桐别墅诗稿》中一首名为《下河调(黄梅腔)》。亦是迄今发现黄梅戏由黄梅县向外流播的最早文字记载。何元炳生活的年代跨越道光、咸丰、同治,先后在皖南的石台、东至、繁昌三县任县令,在1870年,他正任繁昌县县令。另外,咸丰六年(1856年)东至县民间一副对联"颂德歌,应抒白雪;登高调,不唱黄梅。"更是相互印证了来自黄梅县的黄梅戏在皖南地区的流布情况。http://s16/middle/63dd5675ha4940c6d97df&690
民国九年版(1920) 《宿松县志》作了回答:“ 邑西南与黄梅接壤,
梅俗好演采茶小戏, 亦称黄梅戏。其实则为讳淫剧品,
邑青年子弟, 亦会有习之者, 然父诏兄勉, 取缔极为严厉。”
【就是这样的记载,宿松就说第一个文字记载了黄梅戏,所以他们就论证了十几个第一,于是宿松成了黄梅戏发源地。有意思啊!并且黄梅县城和宿松县城距离15公里,这在世界都很少有】http://s16/middle/63dd5675ha4941deebc9f&690
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严凤英师傅,胡普伢徒弟{安庆人之说的黄梅戏全国第一女演员,实际比她早几十年前至少就有黄梅县黄梅戏的女演员邢绣娘[清圣旨封为黄梅名伶]何仙姐(1783—1855)}】1960、9,17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
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 其唱腔道白, 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 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
就改为官话演出。我在《荞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官话和黄梅话演唱的。丁永泉老人不但是安徽黄梅戏的名老艺人,
而且是安徽省艺校有名的戏曲科教师, 他对黄梅戏的评价是相当有权威性的,
1959年8月号和11月号的《安徽戏剧》上曾发表过车明整理的《丁老纵谈黄梅戏》一文,
可以对以上的评价加以佐证。1982年第2期《黄梅戏艺术》发表黄梅戏名演员张云风《装龙象龙、装虎象虎》的文章中说“如丁老在《荞麦记》中扮演王三女,
在‘夜宿马棚’ 一段唱腔里, 唱得感人肺腑、催人落泪, 丁老唱得朴实无华, 非常动人,
还有浓厚的湖北乡音。”大约到了光绪年间(注:可能还要早些), 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 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
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 黄梅戏大部分剧目, 包括常演剧目,
如《张朝宗告嘈》、《告坝费》、《私情记》、《卖花记》、《夫妻观灯》、《秧麦》等,
都是在黄梅形成的,戏中的内容大都是根据黄梅、武穴、宿松一带的真人真事编写,有圣旨、奏折可查,有家谱、碑志可证。历史记载安徽、湖北、江西3省黄梅戏采茶戏艺人都同台唱过戏。http://s10/middle/63dd5675ha4940f65bb59&690
国家一级演员韩再芬在2008年1月3日《安庆广播电视》报上讲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形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是在安庆。”王少舫、黄新德等都从黄梅戏的戏文内容、唱腔、戏服【黄梅挑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动作【黄梅县特有的岳家拳】等,得出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的丈夫余秋雨在黄冈说:“我与黄冈有缘,这里(黄冈地区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而我是黄梅戏的女婿。”
也就是在诸多权威政府机构和资料证实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下,也仅仅是因为黄梅县的行政不属于安徽省,在部分安徽人士连黄梅戏发源于他们自己的的宿松、怀宁、望江、太湖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无端指责临近的黄梅县。相信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司马昭之心!看到黄梅戏的发源地被他省占有,安徽有些人坐不住了。其中有的考证者对黄梅戏的基本形态都没有弄清楚,就以黄梅戏发源地自居;有的考证者对戏曲的命名原则缺乏基本的认知,就提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纯属误传”;有的考证者对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一知半解,也提出黄梅戏发源于黄梅是历史性的“弥天谎言”;有的考证者对黄梅戏的流行区域有多大根本不知,就列出早期安徽黄梅戏艺人推断出发源地……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露洞百出、自欺欺人。要知道黄梅戏的发源研究不是文学!!随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新鲜“出炉”,人文价值陡然升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挥得淋漓尽致。发源地、名人故里、历史遗迹之争硝烟四起,愈争愈烈,不断提档升级。政府“调控”,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媒体助威,如今似乎成为一种哗众取宠的社会时尚,成为一种别具风景的文化现象。当然在西门庆故居都被某省想据为己有的今天,黄梅戏发源地的所谓的争论就不为奇怪了。【资料源自戏曲理论家桂遇秋三代的努力,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