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 早期被遗弃感对心理发育的影响(转载)
(2013-03-26 23:10:33)
标签:
遗弃母婴爱受挫伤害 |
分类: 家庭教育 |
在一开始应该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被遗弃感,因为被遗弃的感觉或许在成年人的理解中与在儿童眼中是不同的。我们看来遗弃是弄丢了,被遗弃感应该是局限在那些孤儿的身上的,因为只有他们体会过被人遗弃的感觉。但是在婴儿和儿童眼中并非这样,他们的世界里面还没有“遗弃”这个符号,但是对符号的不知并不代表着感受上的缺失。婴儿和儿童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不被大人所接受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所影响到很容易婴儿和儿童对自己认可,对父母爱的怀疑,甚至会扩大到之后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从Freud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入手,从口唇期开始其实就已经在与母亲有互动,尽管最初婴儿并不能意识到吮吸的乳房不是自己的,但渐渐形成的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区分,以及肛预期开始通过粪便来控制与周围人的关系,到俄地普斯时期与父亲,母亲的动力关系的变化,都是在家庭的结构中进行的。尽管早期Freud的理论更多的是强调力比多的活动和组员本能的转移,集中的过程,但是并不能忽略父母在孩子早期中与孩子的互动。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之后发展出来的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则把视角集中在了童年早期的亲子关系上,应该说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菲尔贝恩提出过客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婴儿的依赖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对自己的母亲和乳房是有很强烈的依赖,通过吮吸以及口唇的活动建立自己与母亲和母亲乳房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由于婴儿对母亲及母亲乳房的认同的发展,他开始发展出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来自于想要放弃与客体认同的心态与又极力想要保持这种与客体的认同关系的心态所产生的。在这种冲突的情况下,婴儿自己就会发展出防御的技术去处理冲突。第三阶段是成熟的关系阶段,具有统治支配的能力。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在这一阶段能够建立统治支配的能力,成熟的认识到关系中的给予和接受是共存的。但是三个发展阶段的顺利完成是有条件的——好母亲——我们也可以叫好的客体。只有“足够好的母亲”才能够在婴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关注到婴幼儿的需要,无论是实物上的需要还是心理上的需要,才能够给于婴幼儿足够关注和关怀,并随着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所带来的依赖性的变化而调整与孩子之间的依赖与独立性。温尼科特认为这样有助于鼓励婴儿的全能感。也只有婴儿对母亲的绝对依赖的到了很好的回应并且母亲随着婴儿的成长和心理的发展恰当的调整这种依赖的关系也才可以使得孩子将来真正的独立和成熟。
案例:XH 男 16岁(高二)
由于母亲工作繁忙并且离异,因此在四年级以前几乎没有人关注他的生活和学习,多数时间是自己一个人。四年级之后母亲回来的时间多了,才开始关注他,并给他转了学。继父对他并不好,因为母亲周末有工作,叫继父带他去图书馆看书,继父以没时间推脱,外婆住院,母亲叫继父送他回家继父也说没有时间。母亲让他到继父开的餐馆吃午饭继父也不接受,宁愿每天给他十元钱出去吃饭。继父不管他犯什么错,都不会跟他讲道理,不是打他就是骂他。而在XH“犯错”之后母亲与继父采取的措施都是“狠狠的收拾他一顿!!”
咨客有一个女朋友,曾经因为与女友分手而离家出走和把手弄成粉碎性骨折。与好过的女友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过分依恋,时时刻刻都要守着女朋友。咨客与咨客母亲都认为咨客对情感过分依恋。
其实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XH童年早期,由于父母离异,母亲工作繁忙几乎没有的到母亲足够的关注和照顾,在那一阶段更多的时间是XH自己独自度过的。但是从四年级母亲对他的关注多了之后,母亲只是注重XH的学习,而没有太多的给XH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和温暖。虽然在母亲并没有真正的“遗弃”XH,但是在XH的心目中母亲与自己的距离是很远的。在他最初与母亲与家人建立关系和人际关系逐渐性成的时期他所经历的却是父母那一边动力的缺失,和情感关怀的缺失。四年级之后母亲开始注重学习,回到与XH的关系互动中,但是此时的互动和情感并非是XH渴望的,只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并没有体察到XH的感受,所以此时母亲只是在形式上回家了。如果继父与XH之间的互动是两性的互动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力的缺失,但是由于继父的粗暴,对XH的拒绝使XH很明显的感受到那种不被接受感和被抛弃感。在父亲的拒绝和打骂中形成了XH情感关系中的创伤,让他对亲人这种人际关系有巨大的怀疑,所以把这种对亲人感情的依恋转向于情人,女朋友的情感上。但是后者的情感相对与家人的情感而言是更不稳定,不长久的。所以当女友提出分手后XH的内心的不安全感,对情感既渴望又惧怕的心理占据了XH的情感体验的大部分。
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由于早期与母亲的关系建立的受挫,情感体验和认同上的缺位是最早的因素,后期的继父对XH的打骂与拒绝其实是将童年早期从母亲身上体验到的无人关怀,不被接纳和容纳的最初体验被唤起和强化,从而产生对“家人”,亲人间情感的怀疑和模糊感。但是被需要,被接纳,被关怀和爱抚的需要是不变的。在这一阶段没有获得或者是没有能够完成的发育会使得这一阶段时间的延续,但是发育时间的延续并不能带来发育的完全和任务的完成。因为社会对每一个年龄段的人是有它的要求的,父母由于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成熟程度,因此同样以自己认为的成熟度去要求孩子。这样孩子在这个关系指向中得不到响应便只能通过其他指向来获得,也就是案例中XH的对两性情感的过分依恋。这种过分依恋同样是不适当的,因为成熟阶段的关系是相互的,既有付出也有所取,而不是像婴儿依恋母亲那样。
菲尔贝恩提出过客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婴儿的依赖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对自己的母亲和乳房是有很强烈的依赖,通过吮吸以及口唇的活动建立自己与母亲和母亲乳房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由于婴儿对母亲及母亲乳房的认同的发展,他开始发展出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来自于想要放弃与客体认同的心态与又极力想要保持这种与客体的认同关系的心态所产生的。在这种冲突的情况下,婴儿自己就会发展出防御的技术去处理冲突。第三阶段是成熟的关系阶段,具有统治支配的能力。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在这一阶段能够建立统治支配的能力,成熟的认识到关系中的给予和接受是共存的。但是三个发展阶段的顺利完成是有条件的——好母亲——我们也可以叫好的客体。只有“足够好的母亲”才能够在婴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关注到婴幼儿的需要,无论是实物上的需要还是心理上的需要,才能够给于婴幼儿足够关注和关怀,并随着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所带来的依赖性的变化而调整与孩子之间的依赖与独立性。温尼科特认为这样有助于鼓励婴儿的全能感。也只有婴儿对母亲的绝对依赖的到了很好的回应并且母亲随着婴儿的成长和心理的发展恰当的调整这种依赖的关系也才可以使得孩子将来真正的独立和成熟。
案例:XH 男 16岁(高二)
由于母亲工作繁忙并且离异,因此在四年级以前几乎没有人关注他的生活和学习,多数时间是自己一个人。四年级之后母亲回来的时间多了,才开始关注他,并给他转了学。继父对他并不好,因为母亲周末有工作,叫继父带他去图书馆看书,继父以没时间推脱,外婆住院,母亲叫继父送他回家继父也说没有时间。母亲让他到继父开的餐馆吃午饭继父也不接受,宁愿每天给他十元钱出去吃饭。继父不管他犯什么错,都不会跟他讲道理,不是打他就是骂他。而在XH“犯错”之后母亲与继父采取的措施都是“狠狠的收拾他一顿!!”
咨客有一个女朋友,曾经因为与女友分手而离家出走和把手弄成粉碎性骨折。与好过的女友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过分依恋,时时刻刻都要守着女朋友。咨客与咨客母亲都认为咨客对情感过分依恋。
其实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XH童年早期,由于父母离异,母亲工作繁忙几乎没有的到母亲足够的关注和照顾,在那一阶段更多的时间是XH自己独自度过的。但是从四年级母亲对他的关注多了之后,母亲只是注重XH的学习,而没有太多的给XH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和温暖。虽然在母亲并没有真正的“遗弃”XH,但是在XH的心目中母亲与自己的距离是很远的。在他最初与母亲与家人建立关系和人际关系逐渐性成的时期他所经历的却是父母那一边动力的缺失,和情感关怀的缺失。四年级之后母亲开始注重学习,回到与XH的关系互动中,但是此时的互动和情感并非是XH渴望的,只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并没有体察到XH的感受,所以此时母亲只是在形式上回家了。如果继父与XH之间的互动是两性的互动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力的缺失,但是由于继父的粗暴,对XH的拒绝使XH很明显的感受到那种不被接受感和被抛弃感。在父亲的拒绝和打骂中形成了XH情感关系中的创伤,让他对亲人这种人际关系有巨大的怀疑,所以把这种对亲人感情的依恋转向于情人,女朋友的情感上。但是后者的情感相对与家人的情感而言是更不稳定,不长久的。所以当女友提出分手后XH的内心的不安全感,对情感既渴望又惧怕的心理占据了XH的情感体验的大部分。
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由于早期与母亲的关系建立的受挫,情感体验和认同上的缺位是最早的因素,后期的继父对XH的打骂与拒绝其实是将童年早期从母亲身上体验到的无人关怀,不被接纳和容纳的最初体验被唤起和强化,从而产生对“家人”,亲人间情感的怀疑和模糊感。但是被需要,被接纳,被关怀和爱抚的需要是不变的。在这一阶段没有获得或者是没有能够完成的发育会使得这一阶段时间的延续,但是发育时间的延续并不能带来发育的完全和任务的完成。因为社会对每一个年龄段的人是有它的要求的,父母由于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成熟程度,因此同样以自己认为的成熟度去要求孩子。这样孩子在这个关系指向中得不到响应便只能通过其他指向来获得,也就是案例中XH的对两性情感的过分依恋。这种过分依恋同样是不适当的,因为成熟阶段的关系是相互的,既有付出也有所取,而不是像婴儿依恋母亲那样。
前一篇:爱,一直以为是你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