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醉万年的中国婴儿梦——浅谈从贤能、孝顺到暴政、奴性的转变

(2012-08-10 19:51:04)
标签:

婴儿梦

贤能

孝顺

暴政

奴性

心理学

朱建军

家庭

情感

分类: 我的心路

    心理治疗时要根治一个人的心理疾病往往要从其童年追溯,了解过往发生的一切及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成了理解这个人目前行为困扰的重要方式。那么一个人如此,一群人或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呢,也许较好的方式也是从了解其生长的历史开始。在最初的那些时候,肯定有一些人,有一些事,有一些观点扎进了你的身体、你的思想,深深地在你自己不自知的情况下反复出现,这些演变似乎在告诉你什么。

    身为华夏民族一员,到如今,我的身上、我的身边也一直出现那么一些事,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观点时而引起争论,时而引起反思,时而又会凝聚,吵吵闹闹,令人沉醉又令人痛苦,令人向往又令人闪躲,矛盾不已。

孝顺在中国是个永恒的话题,围绕它呈现的形式有家庭矛盾、夫妻矛盾、父母子(女)矛盾、家族矛盾甚至演变为上下级矛盾,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婆媳矛盾、领导徇私。处理的个案多了,我发现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常围饶一个主线。就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态度,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是对父母的顺从,无界限的哪怕是多么不合理的要求子女都应该做到,打骂要受,占有要受,总之要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几乎看不到任何人权,还要加上为你好的名义,不按要求做就是不孝,那就在这个社会抬不起头做人甚至活不了。这种压制似乎远远偏离了爱,沿着专制的轨道越走越远,而人的奴性与怨气也越来越深。

    读朱建军老师的相关书籍,里面多次提到中国人的专制源自秦,但我却会思考为何到秦这样的专制便产生了。里面提到了羸政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特殊的家庭背景及艰难的遭遇,于是我会想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人会成了中国的始皇帝影响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心理学上讲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原因,每一个个人的问题都是多个人的意愿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行为的持续必定有一个理由是可以让人获益也就是二级获益。所以我想秦的专制开始是前面人获益到一定程度后累积的结果也就是国人经过长期积累共同促成专制这个结果,也许最开始的导向并不是专制而是其它的什么因素。

    个案是了解一个人的成长,通过一个家庭的教育我却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偏向,整个民族的成长。中华民族最早的影响人物是三皇五帝,其中关于舜和禹的故事深深引起了我的注意。

    三皇五帝怎样成了影响深远的人物,大多没有交代,仿佛生来就是。只有舜和禹的选举提到了“选拔制度——禅让制和选拔观点——举贤任能”。那么怎么称之为贤能。传说中提到舜的母亲去世很早,双目失明的父亲给他娶了个后母,后来又有了个弟弟名叫象。象好吃懒做,而且诡计多端,经常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父亲分不清是非,经常虐待舜,甚至与后妻、象密谋,想置舜于死地。对于这些,舜毫不介意,仍然孝顺父母,爱护弟弟。他的眼瞎心狠的父亲并没有被感化,竟然真的对舜下起了毒手。有一次,他让舜修房子,舜登上房顶后,他便让人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急忙从房上跳下来,却安然无恙。瞎老子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过了几天,他又让舜去挖井。等挖到井底的时候,他却让人用土把井填上,想把舜埋在井下。恰好舜在井底挖了个斜井,可以蔽身,井口被填死后,他便从斜井爬了出来。父母、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但他却表现得若无其事,一点都没怨恨他们。所以尧和大家认为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决定培养他做继承人。

    仔细分析这个故事似乎包含这样两个逻辑:

    1.常人在一些情况下如生活环境恶劣、家庭结构变化,身体残疾后会分不清是非、懒惰、狠毒、容易怨恨甚至谋害他人;(现实的人)

    2.品德高尚的人是恒定的总会以德抱怨,别人所有的过错都可以包容和不计较并且死不了;(理想中的伟人)

    舜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且与他有相同经历的人可以说是数之不尽。照常理来讲如果最亲的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凶残,常人肯定会感到怨恨并反击。这跟有人侵犯你,你肯定要正当保卫原理一样,哪怕这个人是亲人,也是罪不可恕了,且一定会变本加厉,但看舜的回击方式是毫不介意。最后此种行为被定义为品德高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像是一种理想模式即活在人的幻想中,不食人间烟火而永生不死很不符合实际情况?就像一个人落水只想着上帝来救自己而对于实际的求援置之不理,直到死后来埋怨上帝为什么不照顾自己,上帝也无奈了,我叫了那么多人去救你,你都不愿意。也许那时候的人真是没有人会自救救人的技巧才那么渴望全能上帝的出现。

    再看禹的故事,禹的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被砍头。大家又选禹来治水,禹结婚4天,13年不回家最后水患得到彻底的治理。禹晚年时渐有了王者风范,在浙江绍兴会稽召开部落首邻的大会,防风部族的首领迟到,禹当即把他斩首示众,俨然是一个操生杀大权的专制君主。禹把位子传给益,启站出来,宣称父亲的位子是几十年辛苦奋斗得来,应是自家的私有财产,财产应当传给子孙。举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度所取代。新制度建立,遭到了不少人反对。启战败后生活艰苦朴素,爱护小孩,尊敬老人,礼贤下士,广揽人才,亲自下田耕作,鼓励农业生产。人们对他交口称赞,不愧是禹的儿子,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对人热情而有礼貌,天下应该交给这样的人来治理,也认同了启继承父位的做法。启的儿子太康生活奢侈荒淫被赶下王位,病死阳夏。孙辈少康总结出了享乐而不恤民事就会失国,从而励精图治。但夏的最后一位皇帝残暴无道,人民都希望与其共亡。

    从禹的家族故事里我们看到,贤能不是天生的且会变化,当禹无权时他可以13年不回家,但当他有权后他会因为首领迟到而斩首,此为“王者风范”。禹的演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的监督,大家对他的崇拜奠定大家对他所有决定的盲目认同,包括随意生杀。启的故事更加明确,启为了得到王位,提出子承父位,大家都不认同,但通过扮演贤能的行为,却让大家认可了他包括子承父位的世袭观念,家天下变成了私天下。本是无意识的贤能来帮大家管理社会,照顾大家,当这样的一种选拔模式被人掌控后就变成有意识的扮演来达到个人目的。

    禅让制和选贤任能是一种很好的管理者选拔方式,只是个人的动机和私心也是无可否认的尤其也要承认个人的情绪波动,怨恨是一种正当的防御。制度无问题,但选贤任能的标准却很有问题。

    贤和能是一种个人追求与人品无关,只不过像舜和禹这样舍弃个人一切私心的表现更符合大家的期待,因为这样的人大家觉得他们无私心无私人时间肯干肯做挑大梁,无惧无怨。这几乎是非常苛刻的标准,按心理学上讲叫完美主义和强迫症,圣人情结。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100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现有99个人不承担都交给1个人来承担,还要求这个人不许怨恨,不许有私心,多做事且做成事,做不成就杀头如禹的老爹鲧。如果舜还能任劳任怨,不计回报但到禹显然是不堪负重,到启一定会要求回报。因为启会认为这是老爹禹正当劳动所得,而发现正面和大家提需求,大家都不答应显然不符合大家心中的期待,只好伪装自己来达成目的。

    巨大的责任背后是需要巨大的回报,仅是名誉上的回报让人舍生忘死,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世上少有圣人,少有不食人间烟火而任劳任怨的贤人。

    要求一个人做事,做超出能力范围内的事按现在的标准应该给予一定的报酬如加班。若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只取得少部分回报甚至和不做事的人得到相同的回报,仅用精神领域的贤能来赞美显然不合常理。就像让一个人使劲做事,却只给一点粮食做不成还要被杀,做好了大家赞美他不给额外报酬,日子久了,肯定不对劲、不平衡或着想其它方法把自己付出的拿回来。启的扮演也许也是无可耐何。

    这里面显然有一个非常可笑的逻辑——正面提自己的需求,这样的人不贤能,人品有问题也无法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所以贤能的人是没有自己需求的,想的都是别人。如果想到了自己需要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需要,加班是义务奉献伟大,成就是大家分享)就不配做领导者。如果放到现在给任何一个人这样的工作显然是没有人愿意干的,干活没工资,加班没有加班费,吃苦受累还要忍着,随时有生命危险,不可以有怨气。最后的结果就是贤能者都变成了骗子,暴君,胆小鬼和虐待狂。

    无私奉献的爱很多时候在一个人的身上会偶然出现但做不到时时刻刻如此,天天年年如此。只有在婴儿时期,人不干活没思想却照样有奶吃有人疼,但那是很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很符合贤能的标准,尽心尽力照顾孩子,孩子哭闹咬都照样关心疼爱他,不计较,一天24小时几乎都时时关注孩子,家里出了什么事孩子都不用管,哭一下父母就出现了,这样的爱太美丽,这样的即时满足也令人感觉太棒而留恋不已。可是当孩子越来越大,渐渐发现不干活就没吃的,哭闹咬也不管用,父母不是随时出现了,那种愿望马上能满足的情况渐渐消失而产生了巨大的失望,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即口欲期固着。奴性有一个中性的名称是无自主,表现形式为顺从、一体和无边界。

    中国选贤任能的标准似乎就参照了母亲对婴儿的无条件爱。婴儿分不清是自己还是母亲,所以他无自主概念却能得到爱和吃的,即心理学上讲的共生一体。我们想想随着孩子渐渐成长却依然什么也不做而希望父母爱自己。可慢慢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父母也是人,会觉得累,会有情绪,会有自己的私念和欲望,孩子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可能会表现得很顺从,通过委屈和压抑自己来重新迎回爱,也许最后所有的努力还是白费,就把这种期待转移,转到了贤能者身上。一旦贤能者达不到要求,孩子感觉受骗,巨大的失落感导致推翻统治或残杀统治者。这可真是一个漫长的梦,一个对爱的追求和期待的梦。

    可能也没有人主动教育孩子要做什么。爱还是无条件的,只是少了一个环节告诉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为自己负责,为自己而活,学习技能是为了自己生存,帮助孩子适应分离,渐渐独立成长。要让孩子理解,父母不是全能和上帝,有私欲,有私心。私心是可以和爱心并存的,父母爱自己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了孩子,只不过从100%的显关注到了0%显关注,从前台的扶持转移到后台,可父母却依然与你同在。而自己也渐渐从人生的后台转移到前台,承担生命的主角色,让我们勇敢的为自己而活吧。

 

与其控诉父母的专制,不如承认自己的恐惧;

与其等待那失去的爱,不如创造自己的爱;

与其共生一体,不如独立自主;

与其寄生从属,不如自由平等;

因为人总要长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盲点,人有差异,那怎么能期待别人总是无条件即时满足自己呢?

勇敢一点吧,人本来就很完美,人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魏丽芬

                                                            2012.8.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