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与同宿舍的一位舍友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同性相吸还是异性互补发生了剧烈的争吵,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会受到另一个人的吸引是遵循一个配对,人遇到了自己没有的那些,心中就会有强烈追求的渴望。今天读到黄维仁博士关于爱情心理学的解释,他说我们从小到大,把自己一些渴望压抑到潜意识里,就变成了影子人格,比如一个人外向,善于交往,精于辞令,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必有自己独处与安静的欲望被压抑的情况,时间长了,被埋在潜意识里,当他遇到一个内向,恬静,乖巧,听话的人时内心被压抑的感觉便蜂拥而至,不知道为什么强烈交往的欲望随之而至,这都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互补的关系里,首先是吸引,其次就是独立。因为原先缺失的被补充回来后,就希望独立,这时可能就会有排斥和抗拒。尤其在亲密关系即恋人和夫妻之间尤为显著,于是原先欣赏的最后可能演变为厌恶,原先期待完美的最后变为唾弃。每个人都有完善的欲望,在关系里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期待,标准越高就越苟求对方,在满足了自己的遗憾之后就想改造对方变成自己。毕竟人还是要喜欢自己,希望别人认同自己,才会有存在的价值感。
当我们是彼此的影子时,我们常常在满足之后感到缺失感,当我们是自己时并把影子上升到自己真正的人格时,无意之中幸福来了。可惜磨合的时间是这样漫长而又艰难,便人常常望而止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