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
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
李白二十七岁。
春,李白到达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的岘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著名诗人孟浩然,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在那里留下了《襄阳曲四首》(卷五)、《大堤曲》(卷五)等诗篇。
从襄阳向东南折,李白抵达安陆。在安陆李白遇见了好友元丹丘。元丹丘于马正会属旧交。于是与李白相邀,一同谒见马公。马公深深赞许李白之才。对长史李京之赞曰“诸人之文,犹如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李京之气量狭小,对马公有意提携李白深以为妒。
在安陆,李白被祖居安陆的大户人家许梓芝员外相中,想招李白为其东床快婿。许员外本是唐太宗时名臣许紹之后、唐高宗之故宰相许圉(yu音雨)师之子。其女许氏届时尚未婚配。于是李白便入赘许门,定居安陆寿山。
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
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李白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留诗《江夏行》(卷八)。在江夏逢故友蔡十返乡,回安陆,李白写文《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卷二十七)相赠。
三月,在江夏与孟浩然相会。孟浩然准备赴扬州,李白留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卷十五)。继返安陆。
夏、秋、冬,在安陆。留诗《古风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
李白好喝酒,尝因醉酒误事,一次,因醉酒骑马误冲长吏李京之的车驾,李长史欲以罪责。李白只好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卷二十六)请罪。对醉酒的毛病,李白曾写《赠内》诗(卷二十五)婉转示歉。
七二九年(开元十七年)玄宗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此时李长史迁升他地,继任者为裴长史。李白曾多次拜谒裴长史请求荐举。写《上安州裴长史书》(卷二十六),但因李白有酒后“犯夜”事,遭人谗谤,终为所拒。只好继续隐居北寿山。
这时李白接扬州孟少府“移文”,认为北寿山小而无名,李白隐居此处有负于盛时。李白写《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卷二十六)以自辩。
在安陆寿山隐居。留诗《山中问答》(卷十九)。
春,游安州应城。有诗《安州应城玉女汤作》(卷二十二)。
夏,游安州般若寺。留诗《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yi音义)》(卷二十三)。
秋,义兄安州县丞孟赞府还都,李白为之写了《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卷二十七)。
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神会于洛阳定南北禅宗是非大会上,力排北宗禅。此后南宗渐盛。是年宰相张说卒。
李白三十岁。
春在安陆。
初夏,取道南阳,西入长安。留诗《凤凰曲》(卷六)、《凤台曲》(卷六)、《秦女休行》(卷五)、《秦女卷衣》(卷五)。
谒宰相张说。逢张说病重。结识其子张垍(ji音继)。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献诗给玉真公主,有《怀仙歌》(卷八)、《玉真仙人词》(卷八)。未能得见玉真公主,逢雨,留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卷九)。
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求荐,均无结果。十分失望,留诗《长相思》(卷六)、《古风其三十八“孤兰生幽园”》(卷二)、《幽涧泉》(卷四)、《赠裴十四》(卷九)。
在长安结识陆调。介绍李白去豳州(陕西邠县)。
暮秋游邠州(今陕西彬县)。拜谒邠州司马李粲,希求得到举荐,未果。留诗《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卷七),《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卷十四)《赠新平少年》(卷九),《登新平楼》(卷二十一)、《秋思》(卷六)。
冬游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北)。拜谒坊州司马王嵩,留诗《酬王司马阎正字时雪见赠》(卷十九),希望得到举荐,未果。写下《留别王司马嵩》(卷十五)。
七三一年(开元十九年)
李白三十一岁。
春,回长安。留诗《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卷二十三)。穷愁潦倒于长安,由于干谒无门,思想颓废,与长安少年浪游,日以斗鸡、走狗、饮酒赌博为事。留诗《白鼻騧(gua音“刮”)》(卷六)、《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飛塵”》(卷二)、《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卷二)。
又同“五陵豪”交往。留诗《白马篇》(卷五)、《少年子》(卷六)。与“五陵豪”交往。难免遭受凌辱,在长安玄武门李白因“打架斗殴”,曾惊动宪台(长安司法机关)。幸被陆调救出。李白后来(748年)对此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卷十)诗中曾有回忆。
有感于仕途之艰辛,留诗歌《送友人入蜀》(卷十八)、《行路难三首(其二)》(卷三)《送友人入蜀》(卷十八)、《蜀道难》(卷三);留词《忆秦娥》(卷六)、《菩萨蛮》(卷六)。
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游览古迹梁园。留诗《梁园吟》(卷七)。
秋到嵩山(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拜会女道士焦炼师,写诗《赠嵩山焦炼师》(卷九)以表愿从师学道的心情。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有诗《题元丹丘山居》(卷二十五)、《嵩山采菖蒲者》(卷二十五)。
暮秋,滞留洛阳。留诗《梁甫吟》(卷三)、《行路难三首(其一)》(卷三)、《寄远十二首》(卷二十五)(按:本诗共十二首,非一时一地之作,寄赠亦不住一人,或寄内,或寄他人。其中多是李白是年在安陆时期的作品。其中其六、其八、其十一、其十二为公元731年前后李白寄给妻子许氏的情诗。特此说明)。
此间,李白游览了龙门。留诗《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卷十三)、《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卷二十三)、《前有樽酒行二首》(卷三)。
七三二年(开元二十年)正月,以朔方节度副大使礼知节度事。率兵讨契丹。于范阳之北大破两蕃之众。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
李白三十二岁。
自春历夏在洛阳,留诗《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卷十七)、《结客少年场行》(卷四)。
与元演、崔成甫结识。
遂生思家之念,留诗《春夜洛阳闻笛》(卷二十五)。《自代内赠》(卷二十五)。
秋,自洛阳到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留诗《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卷二十)。
冬,返安陆,得知岳父许员外已于去年病故。
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拜会胡紫阳。有诗《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卷二十五)。
岁未,归家安陆。
七三三年(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每年贡举时加试《老子》策。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
李白三十三岁。同许氏分家,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留诗《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卷十三)、《山中与幽人对酌》(卷二十三)。
是年,生女儿平阳。
七三四年(开元二十二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征沼自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术,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绶带,以为品位高的标志。副职),位侍中(唐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五月,张九龄为中书令(宰相)、李林甫为尚书省(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礼部(主管礼、祭祀等)尚书(长官)。
白三十四岁。
春,游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
在襄阳,希求当时颇有声望的荆州(今湖北省松滋县至石首一带的长江流域)长史韩朝宗荐引,上《与韩荆州书》(卷二十六),无果。留诗《襄阳歌》(卷七)。与在韩朝宗属下任县尉的李皓结识,复求其授助,留诗《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卷九)。
暮春,至江夏(今武汉市),滞留,漫游至秋。写《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卷二十七)以泄心中愤懑。留有《江夏送张丞》(卷十八)、《江夏别宋之悌》(卷十五)、《赤壁歌送别》(卷八)、《望黄鹤山》(卷二十一)、《江上吟》(卷七)(按:关于《江上吟》一诗,有学者认为當为李白于上元元年在江夏之作,兹录以备参)。
到嵩山,访元丹丘。留诗《元丹丘歌》(卷七)
冬返安陆。
七三五年(开元二十三年)正月,玄宗在洛阳耕藉田(专供祭祀皇帝祖先之用的田地),大赦天下。下令三百里以内的刺史、县令,率各所属乐队至洛阳竞演。又令天下士人(有学识教养的读书人),其才哲学有造诣者,以及能胜任将帅牧宰者,京师五品以上的官员及地方刺史荐举一人。十二月,玄宗册杨玉环为寿王(玄宗的儿子)妃。
李白三十五岁。应友人元演之邀游赴太原。
五月到达洛阳。
夏,到达太原。识郭子仪于行伍中,言于主帅,为郭子仪脱刑。(按:此说见于清代王琦本《李太白年谱》。现代学者詹鍈在其《李白郭子仪互救辨讹》中,则否定其说。今兹引出,以备参考)。与元演携妓游览晋祠等名胜。对此行,后来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卷十三)一诗中曾有记载。留诗《太原早秋》(卷二十二)、《古风二十七“燕赵有秀色”》(卷二)、《古风五十二“青春流惊湍”》(卷二)。留文《太原南栅饯赴上都序》(卷二十七)。
曾北游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登长城,留诗《王昭君二首》(卷四)、《苏武》(卷二十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