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葚子

标签:
海葚子童年快乐文化 |
分类: 走进纸媒 |
海葚子
曾经在渤海湾广袤的沼泽地的一些凸起的坨地上,或是沟壕交错的埝埂上,有一种生命力极强,极耐碱的野生植物—海葚子。它是我们这些海边长大的孩子们所看到的,在海边开花结果,可以食用的唯一果实。在炎热的夏季里,黑红色的海葚子如葡萄般挂在枝头,它的甘甜滋润让我难以忘怀。
它味道酸甜略带微咸。老人们说,在旧社会,这种可以食用的果实,可以让贫困的渔家人借以充饥,它不只能鲜吃,还可以和糠菜一起熬粥喝,有时,里面还会掺杂些扎扎毛(一种咸水中的植物)籽,帮他们渡过难关。在渔家有句歌谣:海葚子,不害羞,哩哩啦啦吃到秋。穷人吃了解饥渴,富人闻了栽跟头……
那富人闻了栽跟头是怎么回事呀?原来呀,海葚子有排毒养颜、补脾益肝、强身壮肾,生津止渴、解毒止泻、消食化气、祛痰止咳等功效。可是吃了它的人很容易放屁,放出来的屁很臭。
在我的少年时代,当暑假来临的时候,我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摘海葚子。天真烂漫的少年岁月揉进了海葚子的甘甜。---图片摘自网络
http://s9/middle/63db78ceh9cabcaf8d218&690
躺过龙须沟,沿着二龙沟的沟塝走,经过耗子眼儿、老虎洞,就到了桃花口。桃花口与八卦滩隔岸相望。离桃花口不远的盐场二工区,那里有块没人居住的坨地,盐工们管它叫青坨子。青坨子上的海葚子果实个大甜润。
来到青坨子上,我们常常先采些马绊草,学解放军的样子,每个人编一个伪装帽戴在头上。然后,我们就开始分头行动,找最多最好的地方下手。来到低矮的绿色海葚棵子前,弯下腰来,丛间散发着清香,点缀着青的、红的、紫的果实,非常好看。只捡那些黑紫色的果子摘,先是一顿海吃,直吃到小肚子发鼓,嘴上、手上都成了紫色。这时才开始往从家里带来的桶子、盆啥的里装。有的时候,连身上穿的衣服口袋里也都装满了,那可要小心了。如果不小心弄破了果皮,就会把衣服染了,到了家里,难免爹妈的责骂。
当我们满载而归的时候,大多不会原路返回。而是绕走荒凉的埝埂,还有坟圈子的边缘。在那里,顺路找回些一种叫“嘚了”(叽鹬)的鸟蛋。有的时候,还会绕到盐滩里,在扬水的水车房旁去捡回些废弃的耳子。耳子是木头做的,像链子瓣一样的东西,捡回家的耳子打柴(打柴---一种游戏。柴发三声)用。
回到家里,到那些得宠的伙伴的家里。他们的妈妈会用大锅给我们熬海葚汤喝,再在里面放上一点白糖,那种味道真的没法形容。煮熟的鸟蛋,很像鹌鹑蛋,很香。
现在,滨海土地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养虾的养虾,征占的征占,这种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了。海葚子我也有几年没有吃到了。---天津工人报2011-10-24
http://s7/middle/63db78cetb00743988f26&690
http://s14/middle/63db78cetb547de55958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