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武汉觅对联
文/杨远建(湖南 洪江)
(三)黄鹤楼
国庆四号下午天黑之前,依然在钟家村附近找到住宿。躺在小宾馆的床上,确实有些累了,但却难以入睡,心里还在回味着上午游览黄鹤楼的辉煌。
那天早晨七点五十便买票从黄鹤楼西门进入景区。西门里边就是白塔,走过白塔与“三楚一楼”牌坊,来到分列南北,左右对称的两座轩前,其左侧云衢轩有联曰:
辅佐名楼,云影翩如黄鹤返;
歌吟佳句,诗情涌似大江流。
其右侧凝翠轩也有联曰:
依然江上烟波,何人更起乡关思;
缈矣楼头梅笛,世运将开星际游。
读着这两副对联,一会儿望着黄鹤楼,一会儿望着楼前的长江,想着黄鹤楼的古往今来,不觉心绪有些荡漾了。继续向东,拾阶而上,脚就踩上黄鹤楼宽阔、厚重的台基,沿高台绕楼三圈,黄鹤楼又一次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耸立在眼前了。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黄鹤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
绕楼时就发现黄鹤楼第一层东、南、西、北四个大门上都有对联。正要一一抄来,忽听得景区广播说,今天是黄金周,游客依旧甚多,请大家先登楼游览,再及其它景点,以免登楼过于拥挤。这是景区的游览警告,调控游览高峰的措施。看着排队的游客,也就急匆匆排队先入楼了。黄鹤楼第一层大厅中,一对大立柱朝西的一面悬挂有一副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这副对联制作的阵势很大,单字尺五见方,加上以行草书之,气势浩大,震撼人心。刚才排队时,于东门外望见一层靠东门一边室内有对子,因为看不太清楚,所以打算到楼里抄。谁知正想从一层大厅到东门边内抄对子,偏偏有景区管理员拦着不许进,只有登楼不便者可入内坐电梯。虽然几次向管理员说明原因,也保证不坐电梯,可是管理员横竖不让进,无奈,只能先上楼上了。
楼梯按在东北角,跟着紧凑而细长的队伍缓慢来到二层。二层矮得很,倚室内栏杆可俯瞰一楼大厅,也许这只是一个夹层,为一楼天井。不过夹层有三副对子可赏,其一在北面:
亭畔驻仙车,忆黄鹤归来,铁笛一声醒世梦;
矶头留胜迹,看白云深处,梅花数点引晴风。
其二在西面,以草书挥之,后来到网上搜索方得以识全:
襟江带湖,撑天拔地,喜今番古迹重新,犹当半壁;
望云招鹤,载酒题诗,愿从此斯楼无恙,永镇中流。
其三在南面:
万古河山,胜迹常留,叹百年时运维坚,三楚名楼曾付火;
千秋邦国,韶华永驻,看一代英雄谋略,九霄仙鹤又乘风。
读着这些对联,又一次感觉到对联应有对联的味道,它们与诗词比较起来,确实“硬”的多,虽然表现的都是才情,但与诗词中的才情比较已经是大不相同了!
感叹未息,又来到了正真的二楼。可惜楼层虽然宽敞,却无联也!只是展出着历代的黄鹤楼模型。便急匆匆爬上三楼,倚栏朝武汉长江大桥方向望去,依然有还在人间的感觉。回首室内,抱柱上有一副朝西挂着的小篆长联,上下联各四竖排,仰之觉气势甚足。其联曰:
形势出重霄,看江汉交流,龟蛇拱秀,爽心豁目,好消受明月清风,更四顾无边,尽教北瞻岘首,东望雪堂,西控岳阳,南凌滕阁;
沧桑经几劫,举名公宴集,词客登临,感古怀今,都付与白云夕照,溯千载已往,只数笛弄费祎,酒贯吕祖,诗题崔颢,笔搁青莲。
细细数之,四十八言联也,还好黄鹤楼能挺得住,没有被压趴下!顺着楼梯来到四楼,四处观望,无对联。有一高悬的“长江万里情”匾额朝西,倚栏顺着匾额望去,有居高临下之势,眼界顿觉开阔,大桥逶迤而去,高楼林立,万里长江穿城浩荡南往,此处实在是不断拓展心胸以期能包容天下的好地方。
五楼的结构与四楼一样,四周有栏杆环绕,大厅敞开着东南西北四个大门。上得五楼,从东门左边沿栏杆向北、再转向西来到北门,其门上有联曰:
远望认蟾宫,绮窗八面风云幻;
重来攀鹄岭,长笛一声天地空。
抄下联语,心里念叨着“对仗工稳,想象大胆”的句子,入西门,伫立五楼大厅,厅内一对大立柱有对联朝西挂着,其联曰: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但是西门门柱上无对联。倚栏西望,俯看武汉长江大桥,不觉已有人间天上之感。只是因为拥挤、吵闹,耳根实在难以清静也。转到南门,南门门柱联为:
临高台而极目,看大别垂杨,郎官春草,凤凰远岫,鹦鹉芳洲,写不尽万家烟景,更兼着帆随岸转,汉接天回,想仙人弭节归来,邂逅相逢应颜笑。
沥浊酒以抒怀,问陶公战舰,庾令胡床,白石词锋,青莲采笔,又谁知千载英雄,都付与江上清岚,山间明月,剩我辈当歌痛饮,苍茫独立自吟诗。
又是一副长联,全联共一百一十字。但读来朗朗上口,并不觉其长也,真是好联。
和着人流转到东门,望了望被锁着的继续上楼的楼梯,身体被人流簇拥着,不得不下楼了。这时东门右边门柱上的下联几乎顶住了脑门,哎!还有联呀!读罢,一番寻找,看到其上联时,上联被上楼来的人流隔在左边,不能近看,抄不了了。只怪自己上楼时不注意,错过机会,现在要逆流回去太难了,几乎没有可能,人实在是太多!无奈只有抄下下联,回家后据此在互联网上找到上联吧。下联是:“云霞迎曙旭,只研朱墨,眉痕蕴黛,波练凝辉,好共写蜀峰吴甸,天门中断楚江开。”后网上找到的上联为:“灯月欲扶人,更上琼楼,酒胆生芒,茶肝慰渴,且重论汉鹤唐诗,屈才忧离乡国恸。”
从东南角的楼梯走下楼来,已是上午十一点。此时一楼大厅集聚着黑压压的游客,正排队准备上楼呢。还好,我现在已经下楼。
出得大楼南门,抖擞着精神,挤在人群里,终于开始抄一楼四个大门的对联。不自觉地首先来到东门,东门门柱的对联为:
龟伏蛇盘,对唱大江东去也;
天高地阔,且看黄鹤再来兮。
此联“对”与“且”、“大”与“黄”、“东”与“再”都不对仗。行文有些率意,甚至粗鲁了些,然其不但切题而且颇有些气势,故而抄之。此时东门打开了,倚栏向室内望去,“水光山色”匾额下的楹柱上有联。视距不算太远,仔细辨认后,知此联全文曰:
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早晨东门未开时,从窗子的空隙影影约约望见了此联,但无法抄取。由于进入楼的一层又没有抄成,当登上五楼时突发奇想,等一下回到一楼时,就是假装腿有残疾,也一定要骗过管理员,到电梯口抄到那副对联。只是后来一楼人太多,便打消这个念头,径直出楼了。谁知幸运的是这副对子还是抄到手,兴奋!
南门门柱的对联为:
飞阁出重霄,环顾三楚风云,顿觉诗情收眼底;
名城传胜迹,相迎五洲宾客,常怀友谊话楼头。
因为排队的人不断地遮挡着下联的最下头两个字,只能跳上矮栏杆探头来抄,行为确实是有些不雅,但联还是抄全了。
西门门柱的对联为:
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
登斯楼揽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
由于西门是黄鹤楼的正门,故而此联挂在此处,甚是恰当、合题,同时对仗工整,构思奇特,大气苍茫,让阅读这联的游客们,回味无限,游兴大增,连道妙哉!
北门门柱的对联和南门一样,被游客遮拦着,上联最后一字抄不着。刚跳上栏杆,就被年轻的女管理员发现,并拽了下来,她以为我要越栏插队早点登上黄鹤楼。哎!回家补之,才知其全联为:
鹤舞帆飞,两水浪开东海日;
楼成景换,五洲客醉楚天春。
离开黄鹤楼,寻到离楼不远的白云阁,其大门联因过于俗气而不录。一层室内,朝南面的神龛两边柱上有一副长联,为当代人所撰,因偏长也不录。二层室内联曰:
大宇庆安澜,又南楼百尺摩霄,白紵清歌,休更唱芦叶寒沙,桂花浊酒;
晴川穷远目,正极浦千堆卷雪,云帆沧海,凭认取梧荫引凤,楚泽翔龙。
三层室内联曰:
昂头四顾,吞吐大荒,我未多题,恐因笔落惊风雨;
拱手一招,倾心八表,天如可挹,好向云间摘日星。
此联“吞吐”与“倾心”、“笔落”与“云间”的对仗实在不敢恭维。但瑕不掩瑜,故录之。从三楼西面的栏杆倚望,可把黄鹤楼与武汉长江大桥一眼并收,别是一番景致,颇有情趣,不可错过。
从白云阁南面小径下坡,即到“壮观”摩崖刻石处。此二字风韵甚是儒雅,应该与白塔一起,或许是黄鹤楼景区仅有的两件老物件了。摩崖石刻西侧高处为“南楼”,其一楼大门悬挂着清朝人的对联:
抱郭江流,触耳似闻仙笛弄;
凌霄楼起,举头仍是白云飞。
从此楼继续向西,还未到达黄鹤楼,有一亭曰:“搁笔亭”。相传李白游到黄鹤楼,看见崔颢诗《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不觉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根据这个传说,建造此亭,亭上亦有联曰:
楼未起时原有鹤;
笔经搁后便无诗。
哎!回味往事,感慨无限呀!
匆匆走过黄鹤楼,来到景区西门,倚白塔回望高楼,确有些依依不舍。
中午一点了,出得西门,从东岸桥头下坡,直觅户部巷而去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