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又是倾盆暴雨,北京难得好天气。特地下楼买点小菜,只为感受一下暴雨。老家这时候应该梅雨季节了。以前一直以为清明时节才是梅雨季节。
书越来越多,家里已经积累了太多的书,最近在反省自己读书的收获。公司一个美女问:你读那么多的书有用么?无语!
不明白张志雄为何会选择菲利普凯瑞为五本投资大家的一本,这本书编入了另外两本书的选集,其中一本是华尔街短线高手斯坦哈特的选集。
看了开篇斯坦哈特接到美国情报局关于可能会有人要暗杀他的电话的开篇,立即被斯塔哈特吸引住了。
很快地看完《华尔街财神——斯塔哈特》,立即又拿起《我不是多头——短线大师斯塔哈特回忆录》,把选集中其他部分读完,佩服张志雄选择章节的能力——这本书确实没有必要去看剩余的部分。
读这类真实的华尔街传奇故事,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故事非常精彩,但是我所获一般都很少,除了《股票作手回忆录》,短线高手斯塔哈特是一个每天都要赢的那种人,每天神经绷的紧紧的,这类投机客一般都没有好下场,但斯塔哈特却是高手中的高手。然而即使在空前成功的岁月里,斯塔哈特也几次走到了地狱的边缘,但每次他都熬了过来。
但最遗憾的,斯塔哈特对市场非常好的直觉,以及每次在重大关头的判断总是正确的;他的每次与华尔街对着干,每次的激进总是得到奖励,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他的这些独到之处是如何养成的,我关心的是如何培养自己这种感觉。开始的时候斯塔哈特也都是长线品种,然后市场经常性的逆转不时地把最优秀的股票的表现抹杀大半,于是他改变了交易策略。
菲利普凯瑞的《投机的艺术》,这本书写于1933年,在那个时代就达到这样的水平,难怪凯瑞要成功。摩根斯坦利把这本书选为投资经典必读,我快速地读完,还是没有看出个所以然。
比如他最后总结的12条投资经验总结,除了几条,大多数无法引起我的共鸣。
比如,第一条是持有的证券不要少于十种(分散投资);第三条:至少要把一半的资金投资在债券上;
另外的几条,基本上跟巴菲特的观念一样,比如,不要借钱;不要听内幕消息;勤于寻找事实,绝对不要寻求建议;不要理会评估证券的呆板公式。
但凯瑞对于复利的一点看法,引人深思!
复利原则虽然健全,但却可以发挥到荒谬的程度。不是么?
在千万不要寻求建议中,凯瑞举了一个例子:大律师戴普原本可以用1万美元获得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1/6的股权,于是跑去问业内最牛的人的建议,结果被告知这个买卖不值,于是戴普放弃了。
这个例子引人深思!业内人士大多数被非业内人士还差劲,这点在证券业是最典型的!很多外面的人以为券商的人,尤其是天天在研究的分析师,自然比任何人都有资格都更准确,其实恰恰相反,反而是更烂!
业内券商写的报告,我基本不看,除了可以了解基础事实那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