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词义演变和应用
标签:
绿色词义演变文化内涵构造方式使用规范 |
分类: 说文侃字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绿”是作为单纯的颜色词来使用的,后来逐渐发展为特指、象征意义,有褒、有贬。词义的变化发展融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如今,“绿”已经成为构造方式多样,内涵丰富、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本着谨慎的态度,规范“绿”类颜色词。http://s8/bmiddle/63d807bdg9f72fef74707&690
一、“绿”的本义和引申义
“相对完整的词义结构一般都存在着一个义位平面表层与深层的对立。”从关系上看,表层义位是深层义位的基础,类似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不同的时代或者不同的语言环境,都可以出现不同层面的义位。“绿”就是很好的代表。
(一)理性义位。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它是词义的中心内涵,它是词典编纂时首先解释的内容。但绿色也有它的特殊性,包含学科理性义和日常理性义两种解释。
1.学科理性义位。《简明牛津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光谱上时以5500埃光波波长为中心的可见光色。
2.日常理性以为。绿,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说文解字》:“绿,从系,录声。帛青黄色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象草和树木茂盛时的颜色,蓝燃料和黄燃料混合即成这种颜色。”由于渗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缘故,日常理性义位,中外解释不尽相同。
(二)深层义位。人们直接指识的具体的、可感觉的东西就是词的表层义位,而深层义位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是对事物所指内涵的抽象表述和运用。例如,“绿”还有“使变绿”“乌黑发亮的颜色”等引申义项,但这些义项远远不能解释清楚现实语言应用中的问题,所以,词典中关于“绿”的义项是不全面的。
例一,北京“绿卡”不绿了。(腾讯新闻网, 2010-01-15)
例二,市场劲吹低碳风“绿色家电”热销。(《上饶晚报》,2010-08-12)
例三,全国商务系统倡导推进绿色消费。(《光明日报》,2010-06-17 )
例一有“通畅”的意思,例二有“节能”意思,例三则象征天然、环保和健康之意。
可以看出,深层义位已经远远超出词的表层义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的更深层的义位还会不断出现。
二、“绿”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绿”的地位可谓“卑贱”,长期收到冷落。
从政治层面看,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绿”一直处于贱色的行列,与“绿”沾边的人,地位和身份都是非常低下的。上古时期,“绿”属于间色,和正色相对;汉代,宫廷厨师戴绿帽子以示身份卑贱;唐代,绿色是下层官吏的服装颜色;元明时期,有“娼家男子带绿头巾”的规定,用来表明自己地位的地下;清代,“绿旗”是汉营地方军的标志,和正黄、正白等八旗兵地位悬殊。
从社会层面看,它有侠义和野恶两重意义。这可能是自远古时期及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人类一直借助绿色来保护自己,免受怪兽的侵袭,才得以生存下来。所以,绿色给人一种正义、侠义之感,一些文学作品中把那些劫富济贫的人称作“绿林好汉”。另外,这种绿色同样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和怪兽,人们又厌恶、害怕它,这样一来,“绿林”又指那些占山为王、为非作歹的土匪。
由于汉民族文化与国外其他民族文化在思维方式、历史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到某个词义本身,其内涵和外延也存在很大差异,文化义的差异更是大相径庭,颜色的表达方式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英语中,绿色常常用来表示嫉妒,“green—eyed”就是“眼红”的意思,即嫉妒之意。同一个意义,两种语言分别用“绿”和“红”来表示。同样,“绿帽子”在汉语中的特殊含义,外国人也是不会理解的,他们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可见,颜色词除了色彩义在不同民族问题相同外,一些深层的文化义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仅仅了解字面意思,而不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就很容易发生误解,影响交际。
三、颜色词的使用
(一)“绿”类颜色词的构成
人类处于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颜色词同其它类词一样,就在人们的认识中不断丰富、发展。随着人们认识范围的扩大,一些新事物不断地产生,特别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诸如汽车等产品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人们的感受力和审美观,与这类基本颜色词相关的词层出不穷。
在众多的颜色词中,有一类单音节颜色词,用来指称单色光,这类词就是基本颜色词。“绿”被公认为是最基本的颜色词之一,它单独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却能和其它的语素组合而转化成其它的颜色词,它们构成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
1.ABB型。即一个单音节颜色词加上叠字构成。如,“绿油油”“绿莹莹”“蓝汪汪”,这类词与单音节基本颜色词(“绿”)表示的颜色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更生动、更形象。
2. AB型。 “绿”与其它单音颜色词相互组合构成AB型颜色词。如“黄绿”“碧绿”,这类词介于A、B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意两个颜色词都可以互相组合,因为,只有两者组合之后的颜色能被人视觉感知到,才会被人们接受,从而流传下来,否则就是生造词。如“红蓝”就是不能被人们感觉到的颜色,因为这两种颜色混合之后呈现出紫色。
3.一些形容词语素或名词性语素可以和“绿”类单音颜色词构成一个含有程度意义的颜色词,如“深绿”“浅绿”“暗绿”“墨绿”“嫩绿”“葵绿”,其它的如“灰黑”“惨白”等。它们或是表示程度深浅,或是表示比喻性质的颜色词,有“像……”之意,因此,这类颜色词就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4.一些“绿”类单音颜色词加上“不”构成四音节的颜色词。这类词通常来源于方言俚语,成员较少,灵活性不够强。如“绿不叽叽”“绿不溜湫”等
我们再来看看“绿”类颜色词及其它新兴颜色词:
绿:典雅绿高雅绿幻想绿
黑:
磁黑隧黑 韵黑 影黑 睿黑 锐黑 潜黑 炫黑 逸黑 酷黑魔力黑 渊博黑 钢琴黑 香槟黑 摇滚黑 Jay黑
红:浪漫红
蓝:俊蓝高雅蓝 尊贵蓝 梦幻蓝 钢琴蓝 纯情蓝梦 幻想蓝 Ink蓝
新兴颜色词中确实存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能够唤起人们某种特定的情感,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过分地求新求异,一味地在文字上做文章,必然会影响到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由于修饰成分与颜色语素任意结合,词义的模糊性加强
2.滥用颜色词造成歧义和重复等语病
绿色在词典中有多个义项,离开具体的语境,人们常常会以最常见、最稳定的意思来理解,这样就容易发生误解和歧义。
例1,xx街头出现绿色环保箱。(《齐鲁晚报》,2010-08-22 )
例2,“绿色银行”回报多。(《羊城晚报》, 2009-07-29)
例1中,绿色有“环保”和“健康”的新义项,如果按本意理解,语法上讲得通,可读文章才知道,此处的“绿色”有“环保”之意,这样标题就犯了语义重复,反反复复不知所云。例2,这种标题令人费解,只有读完全文才知道是“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之意。
颜色词词义的更新和丰富是必然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它的规范性,更不能胡乱组合,到处乱用。
新兴颜色词或词语新义项,是语言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它们的语义和语用特征,积极吸纳它们进入到现代汉语词汇,以补充现有语言的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只适合在某一特定领域或语境使用的词,并不适合被广泛推广。那些模糊性强的生造词,有损词汇系统的纯洁,定会被逐步淘汰。另外,语言工作者,在遵循自然淘汰的机制下,运用时,也要谨慎,更不能随意滥造乱用,以保持现代汉语词汇的健康和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