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新古城“老八景”是地方文化的标志

(2011-07-08 09:19:18)
标签:

散文

文化

分类: 诗歌
阳新古城“老八景”是阳新古城山水特征的主体部分。它反映了古人的一种思想方式及与周围环境的真实关系,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观念由敬畏、崇拜及至适应、利用,发展到对山水的审美,并最终逐渐将其纳人到自身的生活环境中。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择址定居建设城市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环境,趋利避害;另一方面在现有的 自然环境基础上,营造适于人类居住、生活的人化的小环境,赋予其强烈的人文色彩,达到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良好生态。
  阳新古城八景分布在古城近郊的东南西北各处,“众星捧月”一样包围着古城,它们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又以其较为松散的格局成为被城墙包围的古城与周围自然环境间一种过渡、延伸、平衡和补充,构成一实一虚的整体。在心理上削弱了封闭的城墙带来的威压感,在景观上也丰富着城市的内容和层次。
  八景之间彼此也多能够相映成趣。“沧浪烟雨”与 “恩波夜月”是阳新古代山水园林城市景观的经典之作。前者在湖中依岛筑亭,亭桥相连、层次相叠、造型各异。隔湖南望是紧临湖北蜿蜒数百米的城楼和城墙,视野开阔,可谓大观。后者是古城北门向北延伸的道路(湖堤)上的路亭(桥亭),供路人休憩,防晒防雨,亦可观景。它既与北门形成对景,又与其西不远的沧浪亭形成对景,二者彼此还可因借成为更丰富的景观。
  恩波亭向西是沧浪亭形成的背北山(双狮垴),面南湖(莲花池)的一组景观,向东是辽阔的北湖,疏无遮拦,入夜月挂东方,此处乃观月之佳地。
  谢公祠(叠山书院)背倚古城富川门,北望“文峰塔”,南与“杨林渡”隔河相望,东又可遥眺宋家山。可见前人在营造这些景观时的巧妙安排。
  巧于因借,不但体现在景观之间的相互映衬,更富特色的是还善于对光、影、烟、霞、香、声等进行虚借。如沧浪借烟雨、恩波借夜月、谢公祠借夕照、钟成观借晴霞、簧宫借桂香、宋山借樵唱、南市借渔歌等等。
  不仅如此,还如有沧浪烟雨,恩波夜月的水碧,杨林晚渡、簧宫秋桂、宋山森林的树绿、簧宫的红墙和仙观晴霞的红霞及谢墩夕照的红灯笼,以及恩波夜月的月白和杨林晚渡的帆白等,共同点染了古八景丰富的色彩特征。
  “簧序秋香”是除县署之外最规整的建筑组群;“谢墩夕照”依叠山书院为景,记念爱国诗人,体现了兴文重教的风尚;“仙观晴霞”尊汉将钟离为神,见出民风之占朴以及地域文化的深厚。沧浪亭不仅是州人揽胜观景之处,也为人文聚和的佳所。历代文人在此诵吟诗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墨迹。
  早在宋嘉定12-14年(1219-1221),朱子门人冯去疾(号北山),开四书本于沧浪亭,号兴国本。可见古八景不仅是普通的市景观,还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人们在此可以接受熏陶,记念古人,抒发志趣,是地方文化的标志。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 王炎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