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培养的兴趣不是真兴趣
(2010-11-15 14:09:27)
标签:
炒股培养兴趣假兴趣赚钱的兴趣杂谈 |
昨晚与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同学戴宗聊天,戴反复劝说我跟他学炒股。戴宗乃是我长期以来的精神导师之一(同龄人中间的精神导师数量有限,其余几个分别为占国、侯哥、安拉),在整个高中阶段,戴宗同学对我思维方式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我的 任何一个老师。是戴宗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让我成为一个玩世不恭的“愤青”,因此我向来对戴宗的建议十分重视,戴宗推荐的书、网站、电视剧我都会关注一下。
但这次我却没有对自己长期以来的偶像级人物言听计从,尽管戴宗几乎耗尽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试图说服我,我却一直没同意那个建议。我不同意炒股,原因很简单:1.我有点患得患失,因此如果炒股肯定要投入很多心思,连上班时间都要去关注股市动态,我可没有这么充沛的精力;2.更重要的是,我对股市的东西真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以前喜欢看《经济观察》,但每期的Capital Market栏目我都跳过去了。几周前加入上一家公司同事建的QQ群,后来发现里面的人天天都在谈论股票,时不时收到那么多新信息提示简直是一种干扰,我就退出了那个QQ群。
关于我没心思炒股及患得患失的问题,戴宗说他可以代我操作,亏损部分他可以替我承担。我想,亏损你都替我承担了,那我炒股的意义在哪里呢?甚至说,我的独立人格在哪里呢?因此当然不能同意。
关于没有这个兴趣的问题,戴宗说交易几个回合自然就有兴趣了。这又是“培养兴趣”的论调,我既然自始都没有兴趣,为何还要去培养呢?我每次听到“培养兴趣、培养爱好”这种说法就觉得有点点滑稽。兴趣、爱好,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为什么要刻意培养呢?刻意培养的兴趣又怎么能算是真兴趣呢?戴宗对我的拒绝理由表示不认同,还比较失望地说:“唉,一个天才被另外一个天才拒绝了。千里马常有,伯乐也常有,但千里马不愿被伯乐发现。”
我想起去年约瑟夫对我的教导:“你这个人,不喜欢抽烟,不喜欢喝酒,不嫖娼,没有不良嗜好,你以后做销售怎么跟客户沟通呢?你应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约瑟夫说的当然是对的,但也不全面,其实我还不看球赛,这也是会给我的“人际关系”带来不便,与人交流的话题少嘛。 几天后的某个晚上,约瑟夫发现我居然在看京剧《西厢记》,然后说:“你怎么培养了这么个兴趣?”他的意思是,对京剧感兴趣的人不多,你培养这种兴趣无益于与人沟通(其实这是误解了,我看京剧《西厢记》不过是一时兴致,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目的性的兴致,不算是培养兴趣)。 “你怎么培养了这么个兴趣?”,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培养兴趣不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而是为了迎合别人;既然你需要迎合的大多数人没有高雅兴趣,因此你需要多培养些“不良嗜好”。 这就是“培养兴趣”的本质之所在。不过我总认为,离开了“不良嗜好”就无法沟通的人没啥实质性沟通能力,尽管这种人老是在用他的不良嗜好炫耀自己的交际能力(关于“炫耀酒量”的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村主任的淫威与醉死村民的低级虚荣》中解读过,再次不浪费打字时间)。
刻意培养的兴趣或者为赚钱之所需,或者为交际方便,都是功利性的,因此在我眼中都算不上是真兴趣(与此相类似,通过相亲或者其他方式刻意“寻找目标”,然后再“培养感情”的逻辑很有意思,我总认为刻意培养起来的感情不是feeling)。
当然,一件能够赚钱的事情或许是应该培养成“兴趣”的。众多对资本市场本来没有兴趣、也没有心思去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当然也可以解释为股市不健康,资本市场常常与实体经济没有正向关联,财务报表即使看了也未必有用)的人都在“培养兴趣”,我可不打算通过“培养兴趣”让自己变得这么浮躁。从内心讲,我不相信居然还有人会对赚钱感兴趣—我只对钱的所有权感兴趣,但对取得所有权的过程并不感兴趣。当然,还有一种“想象竞合”的特例:做某事的过程能给我带来物质收益,恰好我也对该事情有浓厚兴趣——但我并不是因为向往钱的所有权才对该过程发生兴趣,即使做该事情不能给我带来收益,我仍然是对它感兴趣的(相反地,即便我对做某事的过程不感兴趣,我仍然对它所能带来的钱的所有权感兴趣)。
因生活所迫,我或许要尝试着培养一点点赚钱的能力,但绝不会刻意培养“赚钱的兴趣”。伪兴趣兴,真兴趣亡,生活将会很单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