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Ⅰ)

(2009-12-26 17:08:03)
标签:

杂谈

 第2.1.4.2—第2.1.4.4讲了sanction过程。根据表达的需要,我们从inventory中找出来的structure叫作sanctioning structure,投射到我们要表达的场景、事物上就成了target structure。sanctioning structure与target structure不矛盾、完全一致,这叫作convention;不完全一致,这叫作usage。Usage用得多了、为大家所接受了,就成了convention,这就是一个语言变化的过程。
        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1)第70页上讲了一个圆锥体形状铅笔的例子。这个东西是个圆锥体,但确实里面有铅笔笔芯,可以一样当铅笔用,我们还是将此认作铅笔,Langacker以此作为usage和partial sanction的例子。由此看来,partial sanction指的是原型范畴理论中非典型情况。反过来说,usage和partial sanction可以看成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机制。

 

第2.1.4.5节对语言创造性的两类划分(根据规则和比喻)不以为然,认为这两种划分是没有必要的。Langacker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孩子嫌饼里面杏子味太重了,于是造出一个apricoty来表达,英语中没有apricoty这个词。表可食用事物的名词+y是一种构词方式,如果说这是规则的话,按这个规则造出apricoty却不合语法;说这是比喻用法的话,依据的却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第2.2节Nature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兰盖克把象征单位分为语义和语音两极。导读里也介绍了这一部分内容,看来这是比较重要的。在这一节里,兰盖克对语音极和语义极左了结构分解,比如pins分为pin和-s并作了图示,但是看不出这种图示的用处。

 

  第2.3.1小节中Langacker认为整体是局部的语义成分,也就是说,局部要在整体中定义,比如说hand是finger的语义成分。这个观点使我想起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领属范畴,比如说“儿子”要通过“父亲”或“母亲”来定义。第5.1节谈到profile and base,这个Base也是一个整体,profile 的意义要在base中确定。

 

  第2.3.1.2小节中Langacker谈到象征结构分为语音、语义两极,但这两极可能是不对称的,比如pea与corn的意思差不多,但pea的复数形式是peas,而corn的复数形式仍然是corn。把符号分为语音、语义两极是索绪尔的观点,这并不是认知语言学所特有的,不知道兰盖克在这里谈这个问题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2.3.2节Correspondence刚开始有一句话:“Essential to cognitive processes is our ability to establish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conceived entities.”
在这一节里Langacker讲了语音极与语义极的对应,比如[PL](复数)与[z]的对应,例(instantiation)与图示(schema)的对应,组成成分与整体结构的对应。

 

  第3.1节的标题是Mental Experience,其中讨论了process,兰盖克把process描写为一个由若干个点组成的动态过程,这让我想起解析几何、函数对过程的描写。这若干个点之间的关系(第103页)以及组合方式(第107页)构成人对process的认知。第7章整个章节都是process,讲得更细,大致看了看第7章,就是对动作过程作这样的分解。比如说enter有若干个event,从没进入的event到进入了的event。对arrive也是这样处理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一般说“进入”先设存在[+进入]这样一个状态,又比如说“大学生了”先设“中学生”这样一个层次(马庆株)。邢福义先生认为:“能进入‘NP了’句式的NP具有推移性。他所标示的概念。是由相对的概念推移而来的,原来并非如此。”(《说“NP了” 句式》,《语文研究》1984年第3期)邢先生用“推移”这个术语极为精当,兰盖克在process中图式的正是一个推移过程。
        兰盖克在书中举了enter和arrive两个动词,由汉语中相应动词(进,到)的句法现象就可以看出process对分析动词有帮助:
        进门               (不确定)
        快进门!           (没在里面)
        进了门             (在里面)

        到北京              (不确定)
        你到哪儿?到北京。  (没到)
        到了北京。          (到了)
        用兰盖克的process来解释就是:一个动词是由若干个event构成的一个process,但不同的event的意义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如上面举出的例子,这就解释了,所以要有一些成分(如体标记)或上下文来帮助确定意义。

 

  第3.2节的标题是Autonomous Processing。第3.2.1小节谈的是Imagery。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把image和imagery译为“意象”。imagery是总称,是集体名词;Image是个体名词。
书中有一段话:

引用:
Image and imagery also describe the occurrence of a perceptual sensation in the abse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perceptual input. If I close my eyes, I can nevertheless evoke a kind of auditory sensation even when surrounded by total silence,…….

        从这段话我觉得Image and  imagery描写的现象都属于知觉一类的,或者说讲得是与语言相关的知觉的机制。兰盖克在书中举了四个句子:
        The clock is on the table.
        The clock is lying the table.
        The clock is resting the table.
        The table is supporting the clock.
        兰盖克认为后三个句子中动词所反映的突出点不同,所以意义是不同的。我的理解,说后三个句子都与The clock is on the table同义,这是我们从空间关系来理解的,运用了抽象这一思维方法。但是后三个句子的Image是不同的,因为其所要突出表达的部分不同。因为Image是整体性的,所以这种方式能把突出点与基本关系都包括其中。

 

 第3.2.1小节中兰盖克认为imagery可以脱离外界事物、事件而存在(这正是知觉的特征),所以imagery具

有自主性。第3.2.2小节谈到自主的imagery在人的大脑中加工、组合。兰盖克在书中说,人得到骰子和高尔夫球的image,那么有可能想象出一个骰子和高尔夫球组合起来的image,这种结果兰盖克称之为higher-order cognitive structure。反过来说,higher-order cognitive structure一定会有现实的外界经验作为基础。兰盖克的观点让我想起弗洛伊德的关于梦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现实经验扭曲的反映。

 

 第3.2.3小节标题是attention,我觉得可能谈的是Image的侧重点。Image并不是对一个事物完整的反映,我们用相机摄影也不是表现一个事物的所有方面。

 

 第3.3节的标题Focal Adjustments。兰盖克认为所表达的意义因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对这些环境参数的调整称之为Focal Adjustments。
        Focal Adjustments有三种类型:selection,perspective和abstraction。谈了三种selection:domain,scale和scope的选择。书中用close作例子,close用在颜色还是空间上这就是domain的选择,用colse还是quite close这是scale的选择。Scope的选择是指选择其base(参见第5章)。
        从例句来看,domain体现在句子中的名词上,比如close to a garage与close to blue中close意思不一样是因为与其关联的名词不同。Scope体现在名词之间的关系上。
        第119页上谈了scope的远近问题。第118页上谈到immediate scope这个概念,比如说:
A body has two arms.
?A body has two elbows.
Body不是elbow的immediate scope。
        我觉得immediate scope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immediate scope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scope。Scope可以大到无限,但也就没意义了,“我们家有只猫”可以说,“宇宙里有只猫”这话就没意义了。从操作来讲,immediate scope是最有价值的。第5章讲到profile/base,base就是scope。如何找到最小的基体是最重要的。

 

 第3.3.2节的标题是perspective,主要讲figure/ground alignment和viewpoint两个问题。兰盖克说profile/base,subject/object和head/modifier三对概念都全部或部分要用figure/ground来分析、解释,可见figure/ground是一对基本概念。书中将figure与focus作对比,由叙述中可以看出figure与ground是属于不同属性的,而focus与ground可以是相同属性的。
        沈家煊先生《不对称和标记论》第228页用到figure/ground,认为宾语是figure;第83页用到figure/ground,用于描写前突衍推和背衬衍推。

 

 第3.3.2.3小节的标题是deixis,也就是指示。兰盖克认为指示就是把某个表达与ground中的某个元素联系起来。我觉得兰盖克说的“指示”与我们所说的篇章指示不同,有些表达虽然带了定冠词和指示代词但并不是ground里的element,而是speech act中的指示,也就是所指示的一定是speech act中的element。对兰盖克的这个观点我看不大懂。
Deixis一般译作“指示”,从例句来看,英语的有些动词和介词指示背景中的元素:
1.There is a picture over the fireplace.
2.An elderly man walked across the field.
3.An old church lies just over that hill.
4. There is a mailbox across the street.
5. There is a mailbox across the street from the drugstore.
3句中的over指的是说话人面对的山的那边,这个over暗含了说话人的位置在山这边;4句的across指示了说话人在街的这边。这就是Deixis。1,2句中over和across不指示说话人的位置,所以没有Deixis。5句有歧义。
汉语的动词如“来、去”也是如此,“来、去”中包含说话人所在的位置。
在书中Deixis是viewpoint这一小节的一部分,从“来、去”的例子看,有些动词包含说话人的视角viewpoint,比如“来、去”都是以说话人自己为参照点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