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读书笔记

(2011-07-03 09:05:43)
标签:

宋体

句法结构

黑体

层次分析法

句子成分

杂谈

分类: 语言文字

 

 

学号  1212090118

                                                  

 

 

 

 

 

读书笔记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读书笔记

 

 

 

 

 

 

 

院(系)名 称:文法学院

专 业 名 称 09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庞俐娟

指 导 教 师  :秦学武

 

 

 

 

 

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读书笔记

                          庞俐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200901班)

指导教师:秦学武

摘要:《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 家陆俭明先生为广大青年学子撰写的,阐述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教程。内容侧重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也适当介绍当前国际上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这两大语言学派的研究思路,同时阐释了当前急需的汉语语法的应用研究。它是一部理想的研究性教材。而我才疏学浅,只对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将主要从最感兴趣的层次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及配价分析法三方面对句法分析做详细的摘录以及阐述。

关键词:层次    语义    配价   切分与定性

语言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我们与语言真的是形影不离;说陌生,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并了解语言这种现象呢?语言中的任何一种现象,至今还难以给它做出十分明确而圆满的解释与说明。所谓“句法分析”,是指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譬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和“放大了一点儿”为何是有歧义的?“外面摆着花”“外面演着戏”的词类序列相同,而状态却是一静一动,一存在一活动。而用来说明这些语言现象的分析方法,一般就称为“句法分析法”,相关的理论就称为“句法分析理论”。

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来认识、解释一种句式或一种句法结构所呈现的特性,可以有两种研究思路与途径,一是分析研究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特点,一是观察了解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跟其他句式或其他句法结构之间的某种联系。下面摘录的层次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属于前一种思路与途径;而像变换分析法,就属于后一种思路与途径。而且这三种分析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句法分析中形式与意义的紧密结合。

一、   层次分析法

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的要点大致如下:

⑴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⑵认定一个句子有六大句子成分——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附加语(定语)、副词性附加语(状语和补语),这六大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述语(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和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性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⑶作句子成分的原则上都只能是词。

⑷分析时,先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述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⑸分析手续是,先看清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再看述语是哪一种动词,决定它后面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足语,最后指出句中的所有的附加成分。

这六大句子成分还可以用图解法一目了然:

 

②述语

④补足语

     ①主语

           

③宾语

⑤形容性附加语

(的)

领位

(介词)

副位

副位

⑥副词性附加语

例如,我的好朋友早已斟满了一杯香香的葡萄酒。

 

朋友

(的)

葡萄酒

早已

一杯

香香的

但是中心词分析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问题,从语法研究的角度说,它有较大的局限性。

问题一:离了枝叶,主干不成立或站不住,或不是原来句子的意思了。

问题二:离了枝叶,主干虽能成立,但意思完全变了。

如:我们。≠我们听≠我们懂

问题三:分化歧义的能力差。

问题四:不利于发现某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从表面上看,一个句子或者句法结构是词的线性序列,其实句子或句法结构里词与词之间结合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词和词的组合有着层次的透景。

句子或者说句法结构所具有的这种构造特性,一般称之为“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3、     关于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

切分: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换句话说,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切分。

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烟。

 

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

⑴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中严格按照其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层层分析。

⑵每一次分析,都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s)。

⑶分析中,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也不管句法结构中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切分不能根据语感,因为语感往往会因人而异。

⑵也不能根据语音停顿,因为语音停顿跟语法成分的界线不是一一对应的。

⑶每一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其中一个如果是合成句法形式,那么这个合成句法形式不能使该句式所独有的,必须能在别类句法结构中再现(reproduce)。

⑷每一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该语言中必须具有普遍性。

⑸每一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彼此按句法规则组合起来,在意义上必须跟原先的结构体所表示的意思一致。

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⑴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      a.咬 死 了 猎 人 的 狗                b.咬 死 了 猎 人 的狗

1          2                            1            2

                   3       4                   3        4

 


 ⑵有助于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局限性不能理解为缺点。所谓局限性,是说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越出了它所能解决的范围,就无能为力了。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⑴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的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

⑵层析分析完全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因此有些现象它解释不了。

二、   语义指向分析

1、             为什么“只吃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却不能省略?

⑴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

⑵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面包。

例①            中的“一”可省去,“面包”则绝对不能省略。

        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

例②            中的“一”不能省略,但“面包”可以省略。

        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个面包。

仔细分析会发现,上述现象,跟句子中副词“只”的语义指向有关。例①中“只”指向名词性成分“面包”,所以“面包”不能省略,数词“一”当然可以删除;例②中“只”则指向数量,所以“一”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狭义的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语义指向分析是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例如:   ⑴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⑵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⑶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例⑴中“喜滋滋”指向施事主语“他”。

例⑵中“早早地”指向谓语动词“炸”。

例⑶中“脆脆地”指向宾语成分“花生米”。

3补语、修饰语、谓语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

⑴补语。

a.(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受事)

b.了(指向“砍”的施事)

c.了(指向“砍”的工具)

d.了(指向“砍”这一动作本身)

e.了(指向“砍”的受事或者是施事的隶属部分)

f.了(指向“砍”的受事、工具、或者施事的隶属部分)

⑵修饰语

a.两位大学的教授(定语数量词“两位”指向“教授”)

b.两所大学的教授(定语数量词“两所”指向“大学”)

c.两个大学的教授(定语数量词“两个”指向“教授”或者“大学”)

⑶谓语

a.我很好   (谓语“很好”指向句内主语“我”)

b.你身体怎么样?——今年不太好,去年很好。  (谓语“很好”指向未在句中出现的“我”)

以上所说的补语、修饰语、谓语三种句法成分的共同点:都是“说明性成分”—补语是补充性说明成分,修饰语是修饰性说明成分,谓语是陈述性说明成分。

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⑴前指还是后指

以“先后”为例: a.今年先后去广州参加过一个会。【指前】

b.今年我先后去过广州福州。【指后】

c.今年先后去过广州福州。【指前/指后】

⑵指向句内成分,还是指向句外成分?

a.你别喝了。(指向句内主语“你”)

b.别喝了!(指向句外的“醉”的施事)

⑶指向施事、受事、工具、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以上文中的“砍”为例。

⑷指向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还是数量成分?

a.做。(指向谓词“做”)

b.做第二道题。(指向名词性成分“第二道题”)

c.做三道题。(指向数量成分“三道”)

5、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⑴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例:(引自邵敬敏 1991) 老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⑵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⑶我们看重语义指向分析还在于它能为我们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引起我们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例③   配价分析法

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配价语法理论的基本精神:

⑴句法旨在研究句子,对于句子不仅要注意它所包含的词,更要注意它所隐含的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联。这种句法关联在句子表面是看不见的,但实际是存在的。

⑵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我们所要注意的句法关联就是动词与由名词性词语形成的行动元之间的关联。

⑶动词所关联的行动元的多少就决定动词的配价数目。

⑷与动词所关联并能决定动词配价数的行动元是指在句子里位于动词前作主语、动词后作宾语的名词性成分。

⑸动词按配价分类。具体如下:

一个动词如果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也就是说这个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那它就是一价动词,一般记为V1

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两个行动元,而且也只能支配两个行动元,也就是说它能带一个宾语,而且也只能带一个宾语,那它就是二价动词,一般记为V2

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三个行动元,也就是说它后面能带两个宾语,那它就是三价动词,一般记为V3

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分析手段,我们就称之为“配价分析法”,或简称为“配价分析”;由此而形成的语法理论就称为“配价理论”。

2、     什么样的“VP的”会有歧义。

⑴有歧义的“VP的”,其中的V一定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不可能是一价动词。

⑵在“VP的”里所缺省的动词配价成分一定不止一个。

例如:   “吃的” a.我吃的是饺子。(无歧义)

b.你们吃不吃羊肉?吃的请举手。(“吃”的施事)

  你先等一会儿,我去买点吃的。(“吃”的受事)     有歧义

3、     形容词的配价问题

⑴一般形容词都是一价形容词。

A1   漂亮    可恶          伟大

语义配置式:  A1NP

⑵二价形容词中NP1是主体,NP2是对象。

语义配置式:  A2NP1NP2

二价形容词根据具体意义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情感态度类:麻木   生气   耐心   冷淡

②经验认知类:内行   精通  陌生

③有用无益类:有效   无用   无益  不利

④公平平等类:公平   不公   平等

4、     名词的配价问题

N0,零价名词,不要求与另外的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这样的名词为零价名词。

如:   大海    天空    空气

N1,一价名词,可以此类推。

如:   ①亲属称谓名词     爸爸    爷爷     哥哥

       ②属性名词     质量     脾气    价格

       ③部件名词         抽屉

N2,二价名词。二价名词都是抽象名词:意见、兴趣、害处、态度。

也可分为四类:  ①态度、情感类;

                ②见解、论点类;

              ③作用、意义类;

                ④方针、政策类。

 

至此,层次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配价分析法中,我十分感兴趣并且能理解的内容已呈然纸上。在句法分析这一专题中,我们不该用单一的方法或静态的眼光去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关系或语义结构关系。应该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作一个有动有静的分析与研究。而语法作为语言中的一大课题,给了我很多研究的自信和快乐的时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是语言学习者的必读书目。不仅给了我们许多研究语法的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并去学习那种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

 而陆俭明先生在书中强调的学风八字:“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更是让我们对研究持有一种神圣与崇敬的态度。陆俭明先生的研究与学术精神尤让我敬佩与尊重。尽管我才疏学浅,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在汉语语法研究这条路上走得远一些。

 

参考文献:

 [1]陆俭明《陆俭明自选集》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商务印书馆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2011年10月2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