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湖南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后经过历代不断地迁徙进入西南地区。苗族自称“蒙”,云南的苗族有八个冠以“蒙”的自称单位,解放后统一称为苗族。苗族居住分散、支系较多,有青苗、花苗、白苗、独角苗等。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闻名遐迩。苗族的歌曲调较多,如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每年农历5月5日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节日,届时男女青年欢聚对歌,选择佳侣,
并举行吹芦笙、跳芦笙舞、踩鼓、爬花杆等活动。苗族有739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云南的苗族有89.6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两个自治州和昭通地区。大多数苗族是从明代以后从湖南、贵州迁入云南的。他们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斗马和赛马:斗马和赛马是苗族最喜爱的文体活动。人们都举行斗马和赛马,高高六六地预祝五谷丰收,每年中稻插完后,一般是农历六月初六。
苗族的服饰: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
“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游方”和赛芦笙:“游方”,又叫赶坡会。苗族男女青年开展社交活动的传统方式。时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男青年身背芦笙,女青年满身银饰,欢欢喜喜齐集“游方”坡上,一声锣鼓响过,笙歌齐奏,在姑娘们的美目流盼下,笙手们一个个使出绝技,前转后跳,跨跃腾挪,节奏轻快,舞姿雄劲。姑娘们一边踏着乐声曼舞,一边注视笙手,选择中意的人,看准了,便走上前去,在小伙子的芦笙上系上一条彩带,并且手牵彩带,伴着芦笙起舞。暮色降临,“游方”坡上,浓荫掩映处,对对情侣或喁喁私语,或对唱山歌,或互赠信物。“游方”不限于特定节日,农闲或其他时节也会举行,不过范围不大,只限本寨男女青年参加。
苗年:苗族传统节日。无统一节期,一般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丑(牛)亥(猪)日。桂北苗族则在农历十二月。节日早起开门后,要放鞭炮或用鸟铳对天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还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芦笙踩堂是苗家年节的传统娱乐,男青年们组成芦笙队,大小芦笙一齐吹响,几里外都能听到。
六练草鞋:通常草鞋只有四练,送给情人的第一双草鞋要有六练。这是苗族姑娘赠给情人的一种信物。相传很久以前,有位苗女送给情人一双四练草鞋,不久发现那草鞋仍在她家屋边,情人离她而去。苗女很伤心。后来她与另一青年定情,送他一双精心编制的六练草鞋,结婚后,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苗族的刺绣、蜡染、挑花、剪纸、织锦、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驰名中外,瑰丽多彩。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云南民歌-彩云之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