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 识 线 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2012-07-05 17:08: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岁月留痕 |
《认 识 线 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求新知
多媒体出示学生活动场景,一组儿童在跳绳,绳呈弯曲状;另一组儿童在拔河,绳呈直线状。
师:拔河、跳绳,两根绳有什么不同呢?
生:拔河的绳子被拉直了,跳绳是弯的。
师:拿起手中的一根毛线,有办法使这弯弯的毛线的变直呢?
生:(学生试着操作)
师:举起手中的毛线,用两手拉直后:“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线段,(板书:线段)线段和刚才的线有什么不同吗?(板书:直的)
你能拉出比老师长的线段吗?
生:(操作)
师:你还能拉出比老师短的线段吗?
生:(操作)
师:想一想,什么决定了线段的长短?同桌讨论。
师:说的真棒,这两头决定了线段的长短,这两头在线段上是两个点叫——端点(板书:端点)
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 请同桌互相指出对方手中线段的端点。
师:(把线松开)请小朋友观察老师手中的线,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它弯的。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生:是线段。因为它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小结:线段有两个特点,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跳绳和拔河时手中绳子的对比,感知弯和直。然后在学生动脑筋把原本弯的毛线变直的过程中逐步感知认识线段及它的两个特征。)
二、自主学习,画出线段
师:你想画线段吗?我们来试试好吗?(请学生画在白纸上,师巡视)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说,师板书画线段,提出端点可以用点或短短的线表示)
师:要想画得直,你们是怎样画的?
生:用尺。
师:如果你没带尺,能画吗?
小结:总之,画线段时要注意:第一要画直,第二别忘了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试着根据自己感知到的线段的特征,画一条线段,然 后老师按照学生的描述, 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条线段,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师: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指名判断,说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师: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生:黑板的边、桌子的边、文具盒的边……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了解了线段的一些特征,但这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这一环节,设计了让学生找一找数学书有哪几条边也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这一环节,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线段也存在我们生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3.折线段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再折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生操作)
师:同桌合作,一位小朋友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一位折出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师:请同桌小朋友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再比比两人折的线段的长短。
展示学生的作品,说一说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对线段的认识,要求学生利用长方形纸创造出一条线段。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引出线段的另一特征:线段是有长短的。)
4.数线段
师: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填在(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
师: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师指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师: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6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呢?
5.连接两点画线段。
师: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
全班完成,指名一名学生板演。
师: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生:不能。
师: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师:请小朋友读书上第四题的题目,什么是“连接每两点”?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想象一下,连出来的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画一画。(学生板演)
集体核对。
师: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给你4个点,请你连接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学生板演)
师:怎么样能又快又不遗漏地画出所有的线段呢?
生:(让学生讨论)
师:我们可以确定一个点,从一个点依次向剩下的点连接。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整个练习中,将拉、找、折和画线段等多个一环节结合在一起“创造线段”的过程,既还给孩子一个自由、自主、开放的空间,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创造出线段,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整节课有了更完整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 、走进生活,发散练习。
1.师:小朋友,小兔要到小猴家去做客,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这样的3条路线,你认为小兔该选哪条路最近呢?
师:是的,其实在这两点之间,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就是通往小猴家最短的路线。
2.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认识线段 )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开始时是通过拉直毛线来认识线段的,其实啊这条好看的毛线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请小朋友看好(师演示),如果拿这条毛线这样咔嚓咔嚓剪两次,你猜猜会得到几条线段?
生1:2条。
生2:3条。
师:到底是几条呢?我们来动手剪一剪,看看你的猜想对不对。(生操作)
师:得到了几条?为什么?那剪三次得到几条?四次呢?……
师:看,我们又从这条毛线上学到了有趣的知识。其实,数学知识隐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事物上,如果你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发现它。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组练习和教师简短的启发,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有了延伸,知识技能得到了拓展,这样既可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评:
(一)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感悟体验线段的特征。
(二)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三)拓展延伸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精心设计“连线段”,让学生在两点三点之间连线段,数数连出的线段条数。当学生在四个点之间连线段发生异议时,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思维模式:认定一个点,向剩下的点连线段。这样有利与从小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最后创设开放题剪线段,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